“走开,我不想成为你”
(2015-05-11 12:15:01)
标签:
身份认同香港占中鄙视的动力 |
分类: 借你我的眼 |
3月底去香港开会,下了飞机,有种把在纽约牌速冻柜里雪藏一冬的排骨拎出来除霜的酥爽,想着行李箱里面的小裙子们,暗觉自己英明啊英明。
一进会议室,小黑裙下的光腿迅速想要叛逃回灰呢9分裤的怀抱。煮咖啡的服务生,白衬衫黑马夹,给解释这是“中环温度”——意即在中环上班的穿衬衫马夹西装三件套正好。我看了下不明真相的国际部,个个冻得很抖擞,咖啡热茶捂在手心,唔,时差去无踪效率更出众。
我说,中环,就是前段时间“占中”的那个中环?
司机说是啊,占中,搞来搞去,还是搞到香港人自己身上。你知道,他们文华东方酒店(Mandirian Oriental),就在中环,那段时间客房只有不到60%的入住率。为什么啊?那个酒店本来就是商务为主,客人出来都是要去周边开会的。门口堵得车过不去,穿着西装太阳底下,走路去开会吗?结果他们年终的利市都没有发,只有13个月的薪水而已。
工作之余,抽时间从九龙去中环感受下老香港。
入目是汉英并书的路牌,贯耳是英粤混杂的市声,香港带给我的异域感,和京都差不多。
在地铁里D说,前一阵刚刚发生了当地年轻人围殴大陆来抢购的“水客”,所以这段时间大包小包的人少多了。
已经在香港生活了十多年的Z说,平时混得很熟的本地同事到了“占中”的立场上,关系还是很紧张。
在我们的沉默中,地铁广播里的标准女声先后用普通话、粤语、英语提醒乘客。
这是我登陆以来第一次听见普通话。有种“推”甚于“拉”的微妙感。
这么紧绷的张力,难道仅仅是因为水客抢购低价货物,而引起本地人的不忿吗?
理性地考虑,因为零关税带来和周边的价格水位差,自然会拉动需求的倾斜;尤其入关的容易,就好比给水打开了闸门,从高价处(大陆)涌向低价处(香港),是市场经济的正常反应。而从贸易角度看,更着急上火的明明应该是业务受侵蚀的大陆商家而非香港啊。
可见这不仅仅是因为自由港被“占了便宜”那么简单。
更多的,还是由于他者迫近引发了身份认同的潜在恐惧。
我们都需要一个他者、一个对照物、一个假想敌,来强化自我的存在。哪怕做实验呢,都需要一个对照组,才能看出实验组的结果不是?
“邻居家孩子”能够长期雄踞童年阴影排行榜前三甲,就是因为1)别人认为你俩具有可比性;2)他长期频繁出现在你的生活里;3)而你心里一直暗暗地瞧不上眼他。
被抹杀差异,被和自己鄙视的做比较,于是抗拒、抵触、满地打滚。
其实吧,这种对于他者靠近的恐惧,完全也可以被转化成很积极的动力嘛。
5月初参加了纽约5区骑行。对于新手,64公里的全长和爬坡克服重力做功是两大死穴,尤其是最后10公里去史丹顿岛的大桥,是一种缓慢爬升的榨汁型路线。
腰弓成虾米、腿肌肉抽筋、濒临放弃的时候,就开始想着我看不上眼的某些人,继而在心里扇自己大嘴巴子:“你要是这点都做不到,跟他们有什么区别!”然后咬牙切齿地就爬完了。
实验证明,鄙视是比爱更高效的动力。
深究原因,是我们愿意相信:爱是无条件的,而鄙视却需要海拔。
当然,不乏很多人把“无条件的爱”当作催眠枕打着一个又一个合理化懒惰的呼噜;也不乏很多人明明陷在深坑里,却穿着6英寸的“自我感觉良好”增高鞋透支着俯视的权利。
现实是,当你大喊着“走开,我不想成为你”的时候,你心里要清楚,嗓门儿再大也减慢不了他人迫近的脚步;倒不如憋着这口气,努力蹬几圈自己的车呢。
文:卢纯青
微博:包太郎
p.s.不要问微信了,没有就是没有,连我家太上掌门问也是这个答案。
2015.5.9-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