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感情的量化管理
(2014-11-10 12:12:43)分类: 一个人的战斗 |
22件上衣,15条裤子,14条裙子,8件外套,7条围巾,5只手包,2个帽子……一个穿着居家服的女人瘫坐在这衣物的小山包中间,推了推黑框眼镜,咬着水笔在一张黄色表格上登记着数字。
以上场景,就是周末这会儿的我家。
更加讽刺的是,面对着这各式布料、剪裁、颜色、价位的茫茫衣海,我身上穿的居家服居然还是不配套的。
这场衣物风暴的来源,是我终于下定决心要把不常穿的衣服整理出来,捐给49街的HousingWorks——一个筹款帮助艾滋病患者的慈善机构。
每次太上掌门来我分舵视察的时候,都会对着三个衣柜摇头:“这么多的衣服,你怎么穿得了?”
本着“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这个看NBA积累下来的战术,我立马回击:“你不是有更多?你还在中国那么贵得没天理的地方买衣服呢!”
黄女侠知道我说的是实情,只好迅速回防:“你娘这个年纪再不穿,老了穿什么都不好看了。”
在成功地打乱了对方的节奏后,我总结出两套成功的防守反击战略:
1.动之以情——“谁说我妈老啦?脸上一点皱纹都没有,别人搞不好都以为我们是姐妹哦。”咳咳,行走江湖,没有日月神教的狗腿神功傍身怎么行?
2.晓之以理——“国内现在的商场,一件衣服动辄两三千,在美国都可以买好几件啦。”然后话题会很迅速地漂移到“中美物价比较分析”上,最后以“我们去逛街吧”这样喜闻乐见的活动收尾。
什么?你说这是南辕北辙?我亲妈都乐意了,你管得着吗?
恰如享乐主义代言人巴尼所说:“New is always better!”
作为这条名言理论上的鄙视者和行动上的实践者,我家的三个衣柜,填满了衣服。
新欢不断,难免发生一些“我当初怎么就爱上了你”的惨剧。比如这会儿,我拎着一条暗蓝玫瑰花图案的抹胸宽摆纱裙,挑着眉头努力回想,当初是被什么附体了才会买下这样芭比风格的裙子?
哪怕是地位稳固的旧爱,也难逃“曾经爱过”的晚景凄凉。比如角落里的那条紫色丝绸吊带裙,上回穿它少说也要3年之前了。可这是Miu Miu的呀!我总有机会再穿的……吧?
事实上,不适合你的风格,永远不会适合你;而你以为会穿的衣服,永远不会再穿。
你以为可以天长日久慢慢习惯了就好的爱人,你永远不会习惯。
你以为会再续前缘的旧爱,well, you guys broke up for a
reason.
绕来绕去,还是回到本性里的舒适区。
就像面对着三个柜子的衣服,入秋以来,无非就在3件皮夹克,4件白色上衣,2条长裤之间,进行各种排列组合。
感谢我的高中数学老师,我没有忘记,他们之间可以有C1/3*C1/4*C1/2=24种不同搭配,小一个月的新鲜感了。
他们的款式大同小异,以至于有一天清晨我老板用诡异的眼神看着我问:“你怎么穿着昨天的衣服?”
我立马反应过来她的潜台词是:“小妞你昨晚出去鬼混夜不归宿了吧?”
赶紧为自己洗白:“哪有,这是不同的一款啊!”
而在这些core essential之外的,不是你的需求,只是你的欲望。
我自认倒霉地把一大堆被抛弃的欲望叠好,压缩,塞进超大号行李箱;良知有点不堪重负。
痛定思痛,我觉得有必要对自己的欲望进行精准的量化管理:
一年出场不到一次的不管多贵都捐掉——开流;
永远穿最美的衣服去购物,不如旧爱的新欢一律不收——节源!
这个开流节源定理也适合于谈恋爱:一年见不到一次面的男朋友不管多好果断分;永远比照前男友的优点要求新人,做不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一律淘汰!
我倒在地板上,抱着衣服,眼前浮现出小时候经常做的变态数学题:一个大浴缸,一边打开水龙头注水,一边打开下水管道出水,问:衣服和感情什么时候才能被清空?
2014.10.19-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