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纽约.纽约!(二)

(2012-05-31 12:50:40)
标签:

文化差异

纽约

杂谈

分类: 借你我的眼

时光倒流20年

因为慕名传闻中的种种地道小吃,又正好有蓝同学的便车,3月里的某一天呼啦啦的带上了黄茉莉和玲婷小师妹开赴法拉盛。

为了保存实力,事先几个吃货都战略性地跳过了早饭。

一下车饥寒交迫之余,还是被满街密匝匝的广告牌给震撼到了。并不是有多壮观,而是其颜色之纷繁、叠压之密集到了一定境界。好像时光倒流了20年,回到了90年代初的香港片里。就连走在涌动的人流里面,压迫的心情都相似。和黄茉莉说:“如果让爸妈来美国,偶尔带他们来逛一次两次的还行,要是天天住在这里,那和国内有什么两样?还不如国内呢。”

爸爸第一次去芝加哥的时候,自己出门逛了一天回来对我说:“我们在国内好歹还算个知识分子,到这里,连超市里架子上一排一排的东西全都不认识。”语气悻悻。而老爹还算是初通英文、口语交流没有问题、出门能够坐公共交通、自己找得着回家的路的人。我于是想起自己初到西北的时候,面对满超市的货品硬是找不着油盐酱醋的渺小感。甚至包含一种恐惧。让大半辈子都受人尊敬的父亲体会这种挫败感,我又该拿什么补偿他呢?

毕竟一个人的幸福感构成里,物质只贡献了很小的一部分,还有文化的认同,还有亲友圈子的密切。如果试图用中国城的环境熟悉来替代文化认同,偷换概念不说,这个文化还倒流了20年。怎么看,都对爹妈不负责任。

当然,或许对父母的爱让我低估了他们的适应能力,又或许家人团聚的幸福感能够冲淡文化的紊乱。


Bitter

还是在法拉盛,我们按图索骥地追踪传说中的牛肉面,又迅速的迷了路。在新世界里拦住一个清洁员问他food court该怎么走。他连眼睛都没有抬一下、脸都没有转一下、语气冷冷的挤出两个字“楼下”。他那张典型的广东人的脸上有着典型的焦黄和沟壑纵横,还有我在这边老年华人里经常看见的典型表情:完全没有表情。这一切混合在一起,给人很bitter的感觉。

是的,后来我们吃到了劲道的兰州牛肉拉面,珍珠奶茶,榴莲甜点……但是一想到再要穿越一次时光隧道,要再去面对繁杂下面的生命力,尤其是生命力里面的苦涩,我就觉得不忍心。

所以那之后我总是避免去往法拉盛。


村外的灯红酒绿

每次挑选住址,我的宗旨就3点:

1.离城市的文化生活要近;

2.还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3.最好四周还有点空地什么的。

朋友嘲笑我:“你这找的不是城乡结合部嘛。”好像还真是这样的。

话说在曼哈顿花了1个月我终于也找到了符合战略需求的、进可攻退可守的据点。

每天走去上班的路上,一个转弯就从绿树红砖墙换到了钢筋玻璃,从安静投身到了喧哗。这种感觉,通俗点的说法就是:对于自己生活的小村的满意和进城赶集的愉悦。每天下班的时候,两个街区之外时代广场的广告牌开始闪烁,什么叫做扑面而来的“滚滚红尘”啊!

有一天晚上回家,站在42街等红绿灯,东边天空一轮满月悬在波光粼粼的楼群之上,有超现实主义的荒诞和末世感。那么多行人碌碌的走,好像游在深海的鱼,都没有人抬头看看那轮月亮。我不知道是该为行人难过还是为月亮难过。又或者是该为没有一个人可以和我分享这种末世感而难过。

但是我一个转弯,又回到了自己安静的小村里。





PS我们是不是要远离一个城市,才会怀念他呢?

2012.5.25-28纽约往返西雅图5个半小时的飞机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