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
(2011-12-24 12:07:47)
标签:
音乐剧rent剧评生命与死亡杂谈 |
分类: 借你我的眼 |
12.12-21夜
生而向死,是充满了变数的人生中最大的确定。
向死性,一如植物的向光、向水、向重力性一样不可抗拒。
所以《RENT》最终讲的是一个怎样面对死亡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七八十年代的纽约下东区,一群付不出房租的年轻艺术家,脱衣舞女,街头鼓手……生活在艾滋病和贫穷的阴影下。他们用荣光和梦想,用爱情,用逃避来对抗死亡。
戏的开始Roger从死去的女友那里得知自己也感染了艾滋病。他将自己和吉他关在家里,希望能够在生命的幕布降下之前,写出一首被传唱的歌。疾病摧枯拉朽,但是文字和音乐却可以肉体为容器,最终穿越时间。因此Roger想创造荣光和梦想,用不朽来对抗死亡:
"One song glory,
one song before I go
Glory, one song to leave behind"
——《One Song Glory》
在每个人的幼年,死亡总是伴随着自我意识一起苏醒。大概5岁的一个下午,我一个人家看电视,里面正介绍着瘟疫。看见死神拿着镰刀砍倒大片大片人的瞬间,我突然意识到:原来自己会死。推而广之,爸爸妈妈奶奶都会死。不可遏制的恐惧攫住了那个5岁的小孩,整日彻夜的被这个巨大的悲哀笼罩,乃至晚上偷偷躲在被窝里面哭。忘了多久,才暂时撇下了这个巨大的黑洞。
及至上小学,走廊上挂着古今中外的名人像,每次走过仰头看都想:如果自己死后那么多年,还有人注视和怀念,那么生命是不是得到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延续?为此,差点就没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啊那是!可是看着那些被江南梅雨渲染泛黄的画像,慢慢的又怀疑:别人注视你肖像的目光里面再饱含敬仰,死去的人又能感受到什么呢?为了这么一个虚无的目标存天理去人欲的苦读,实在不合算啊。小孩的脑瓜也是多么的现实!人又是多么依赖于现世的快乐啊!
而现世的快乐里面,还有什么比得上爱情更充满生之渴望呢?
《午夜巴黎》里面海明威说:如果你真爱一个人,那么起码在她做爱的时候,死亡的阴影会暂时褪去。
所以当美丽的Mimi来借火柴点燃蜡烛时,Roger的生命之光瞬间被爱情(或者是情欲)点燃了。19岁的脱衣舞者Mimi,和空洞的glory比起来,是多么的活色生香,充满诱惑!然而Roger不知道的是,Mimi其实也是病毒的携带者。与Roger苦行僧式的追求荣光不同,Mimi像黑暗里的小兽,用纵情狂欢的方式来对抗死亡。一曲《Out Tonight》配上Mimi放肆的舞姿,简直就是“生”的进行时!
Roger还在犹豫对Mimi的感情,Mimi却要他相信只有眼前、只有当下、只有纵情去爱而不后悔,才是有意义的生活。
"There's no future/ There's no past/ I live this moment/ As my last
……
There's only us/ There's only this/ Forget regret/ Or life is yours to miss
……
There's only yes/ Only tonight/ We must let go/ To know what's right
……
There's only now/ There's only here/ Give in to love or live in fear
……
No other road/ No other way/ No day but today/ No day but today"
——《Another Day》
作为观众,因为了解他们的时间无多,听到这些几乎是濒死仍然对爱情的呼唤,禁不住潸然。
Roger得知了Mimi也是病毒携带者,又见证了另一病毒携带者——善良乐观的街头鼓手Angel的去世,在巨大的恐惧下抛弃爱情、逃离纽约,仿佛这样就能逃避最终陨落的命运。这里又让人想起了《Midnight Cowboy》,身患绝症的纽约下层小人物,坐着大巴逃往温暖的南方——他们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Goodbye Love, Hello Disease. "是Mimi对于Roger逃避的回应。
但是逃避,又怎么可能是解决方案呢?Roger不愿看着Mimi死去,但是生活中充满了Mimi的影子,召唤他回到了纽约下东区的小公寓。等他回来的时候,Mimi已经时日无多,他仅仅来得及把自己写的歌给她听。导演面对死亡这样一个无解的命题,到最后也不能给出一个答案。但这也正是我佩服他的地方。他没有简单的用爱情的光鲜来掩饰墓碑的苍凉。
最后的最后,唯有时间、唯有活着的每一天,才是与死亡的对立。
所以纵然生而向死,我们却也要抱着向死的心,去热烈的生。
题外话:
1.查了资料,作者的灵感来自于普契尼的四幕歌剧《波西米亚》(La Boheme),只不过将1830年的巴黎拉丁区的故事,在100多年后的纽约下东区重演。
2.演员中Roger 也曾出演《West Side Story》 里的男主角Tony,Maureen出演《Wicked》 里的女二号Glinda。这两个剧都还是在芝加哥看的呢。乍然再见,颇有点他乡遇故知的感觉哈哈~
3.那个年代的纽约同性恋圈子在艾滋病的笼罩下是恐惧和末世狂欢的结合。白先勇的《纽约客》里面有两篇都写了相关故事。
4.《Rent》的中文竟然翻译成《吉屋出租》,真是把我雷得外焦里嫩。再直白翻译成《房租》,也好歹更符合一群艺术家付不出房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