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方德佺
方德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654
  • 关注人气:16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也说《泊船瓜洲》的诗眼

(2019-12-01 21:24:20)
分类: 教学札记


方德佺

曾经不止一次读到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对古诗《泊船瓜洲》诗眼的把握和教学处理的表述,虽然心向往之,但一直没有读到具体的课例。近日读到了孙双金老师在《我的好课观》中的表述:“我教王安石《泊船瓜洲》时,就紧扣‘诗眼’——‘还’字来组织教学。‘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说明诗人‘靠家近,应该还’;‘春风又绿江南岸’,说明诗人‘离家久,更该还’;‘明月何时照我还’,说明诗人‘思家切’,但却‘不能还’。这样紧扣‘还’字步步深入,层层挖掘,高潮迭起。”我反而生出了一种疑惑:孙老师这样解读诗句,从而确定“还”是《泊船瓜洲》的诗眼,妥当吗?

查阅相关资料可知,这首诗的写作是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的:作为改革家的王安石在第二次拜相的熙宁八年二月,离开第一次罢相后所寓居的江宁钟山,乘船北上停靠在瓜洲。可见,王安石此刻才刚刚离开,因而就不存在孙老师说的“靠家近,应该还”的情形。即使此刻心生悔意,那也是“不该出”,而因为“靠家近”,完全可以“后悔还来得及”的。那么王安石在“京口”“瓜洲”“钟山”之间用的是“一水间”“只隔”来强调距离上非常近的感觉,要表达此时此刻什么样的一种情感呢?

一方面,再次奉诏进京,被重新起用,显然是让他继续走变法革新的路,如果顺利当然会夙愿以偿并再次大展宏图;另一方面,前次变法失败的阴影还未消散,所遭受的沉重打击令人心寒,可见改革的路是多么艰难,前途未卜。因此,即使皇帝处于一时需要召王安石重回朝廷掌权,但对于王安石而言真的是喜忧参半。诗人内心的这种矛盾冲突,表现在诗中的就是对故地钟山的一种难舍难分的依恋,也就是在出发之际,一步三回首,且行且珍惜。

确定了此诗写的是王安石刚刚离开故居不远的情形,那么“春风又绿江南岸”肯定写的就是眼前景:站在瓜洲,眺望江南,二月(农历)的春风已经再一次把江南大地吹绿了。即使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孙老师说的“离家久,更该还”也没有考虑王安石此诗的写作背景,是想自圆其说“还”是诗眼的观点才做出的判断,与事实和诗句的表达都不相符。如果联系诗人此时此刻内心的重大抉择来理解诗句的内蕴,那么,“春风”就暗指皇帝的再次起用,“又绿江南岸”则是希望“新法”再一次得到有效推广,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

由此可见,诗人对其中的“又”十分用心,表面写的是大自然的春色回归,实际上是写他对此次再次起用所寄寓的莫大希望——新法改革给整个国家带来实实在在地美好变化。也正是这种希望支撑着王安石尽管一步三回首却还继续前行。按照这样的理解,孙老师的“离家久,更该还”便无从说起了。

诗的最后“明月何时照我还”确实是抒情味很浓的诗句,但即使在浓浓的抒情之中,还是可以看到那样一幅动人的画面:一轮明月当空照,一叶轻舟下江南。明月的应景而出,所照的归来之人,是否象征着一种圆满呢?王安石选取“明月”作为情感的载体,来营造意象,显然所要传递的不是那种颓废或者失败的感伤之情,而是一种愉悦,一种圆满,一种功成身退。

也就是说,诗人虽然知道来路充满了重重困难,但作为一位有着宏大抱负的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心中依然对未来充满希望——这是他积极改革的初心,又怎能忘记呢!虽然他不知道此次改革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完成,但他期待的是改革成功的那一天,他信心满满如明月般地回来,看看江南的春色如画,也就是改革给国家带来的一种新变化。基于这样的理解,孙老师的“不能还”就是一种误判了。

其实,孙老师把“还”确定为诗眼,离不开的是“家”:“靠家近,应该还”“离家久,更该还”“思家切,不能还”。王安石作为一位改革家,家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与国家改革相比,显然是居于次要的,而此诗所写的是诗人离开小家去治理国家,这样的宏大背景之下,“家”不可能那么显著地出现在这位以改革著称的政治家眼中。他关注的无疑只是此次再度掌权继续改革的结果:他需要吸取以前失败的教训,找到改革的新动力,拿出改革的新举措,把改革进行到底!

有鉴于此,我觉得诗中的“又”字,虽然平常朴实,却十分暗合诗人此时此刻的内心谋划,具备统领全诗的核心作用,可以担当“诗眼”的重任。

(此文发表于《语言文字报》2019.01.2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