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好“选作课文时有改动”【原创】

(2019-02-10 15:26:20)
分类: 教学论文

用好“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方德佺

翻开一本统编本教材,大家会发现在介绍完课文作者之后,往往还有一句说明——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教师们往往忽略“改动”二字,觉得与教学没有什么关系。但实际上,“改动”将会是开展语言文字运用学习的有机切入点。仔细揣摩编者如何改,为何改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能不能这样改——这样学生才能找到词句修改方面的奥秘。

下面以《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为例,谈谈如何利用“改动”开展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

这篇童话故事,讲述了一个想要倒下的破旧老屋,为了给小猫一个安心睡觉的地方、给老母鸡一处孵小鸡的住所、给蜘蛛一个结网的地方,而一次次坚持着不倒下的故事。

为了准确解读课文,我找到了作者慈琪的原文。将其与课文进行比较后,我选择三组词语方面的“改动”,进行分析及教学。

【案例一】

“想着”和“自言自语着”。

课文的第2自然段是:“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它自言自语着,便准备往旁边倒去。课文里面的提示语是“它自言自语着”,而原文中的提示语是“它想着”。

虽然两句话意思差不多,但是“自言自语着”和“想着”的意思大不一样。“想着”是心理活动,不为外人所知,那么随后出现的角色小猫就不会知道老屋“要倒下了”,它就不可能对老屋提出“等等”的请求,而可能直接钻进去,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改成“自言自语着”,说明老屋是发出声音的,小猫听到了这句话,从会迫切提出“等等”——等自己睡完觉再倒下也不迟。

有声的“自言自语着”,才能合理推进故事的发展,而无声的“想着”,会使故事的衔接显得不自然。

课堂上,我做了这样的处理:

师:假如我就是老屋,你们看看从下面两种情形中预测出什么?

师:先看这个样子(师不言不语,做思考状)

师:谁预测出什么了?(生摇头)

师:再看,(自言自语)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预测?

生:老屋要倒下了!

师:这次大家都能顺利地做出预测,是因为什么?

生:听到了老屋说的话。

师:老屋说的这一句话是非常重要的,后面也多次出现。如果它是在心里“想着”,别人能预测老屋到底想干什么吗?

生:不能。

【案例二】

“爬进”和“爬上”。

课文在第13自然段中有这样的句子:小蜘蛛飞快地爬进屋子,在屋檐上织了一张又大又漂亮的网。

句子中的“爬进”一词不够妥帖。后文交代那张蜘蛛网是织在“屋檐”上的,一般来说,屋檐是房屋四周伸出墙壁的部分,下面就是走廊。到屋檐上去织网,蜘蛛是不需要先(从门里)爬进屋子里,而直接爬上屋子就可以了。

慈琪的原文中,小蜘蛛结网的地方是“屋梁”上,这样小蜘蛛“爬进”屋子是没有问题的,但编者将“屋梁”改成“屋檐”后,再“爬进”屋子就与之不匹配了。

“爬上”“爬进”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对于语文教科书而言,所提供的内容是不能有半点含糊的。因此,建议教材在修订时,或恢复结网的地点为“屋梁”,或将“爬进”改为“爬上”。

课堂上,我做了这样的处理。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课文中的两幅插图,找一找屋檐和蜘蛛网分别在什么地方,在图上圈画一下。

生:屋檐是屋子靠外面的这个部分(指圈画的屋檐);蜘蛛网应该就挂在屋檐上。

师:这样一来,小蜘蛛织网需要“爬进”(板书:爬进)屋子吗?(生摇头)

师:读课文中的句子,讨论交流并预测,假如你是小蜘蛛,该怎么做呢?(生读句子,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来说一下自己的预测。

生:直接“爬上”屋檐就行了。(板书:爬上)

师:“爬进”是课文中的一种说法,我们再看看作者原文中的说法是怎样的。(出示:小蜘蛛飞快地爬进屋子,在屋梁上织了一张又大又漂亮的网。)大家比教一下两个句子,看看小蜘蛛织网的地方,与“爬进”“爬上”有什么关系吗?

生:小蜘蛛在屋梁上织网,就需要爬进屋子。

师:你们觉得,在哪儿结网比较方便小蜘蛛抓虫呢?

生:屋檐。

生:屋梁。

师:在大家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情况下,课后我们一起把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反馈给教材的编辑(课本的封三页有邮箱号码),顺便请大家再做个预测,编辑是会改“爬进”还是改“屋檐”?

【案例三】

“二十一天”和“三十天后”。

课文里这样表述老母鸡的请求:“再过二十一天,行吗?主人想拿走我的蛋,可是我想孵小鸡,我找不到一个安心孵蛋的地方。”……“二十一天后,老母鸡从破窗户里走了出来,九只小鸡从门板下面叽叽叫着钻了出来……”

其实原文中的时间是“二十七天”,可能编者觉得母鸡孵蛋的时间是21天,便作了这样的修改。

虽然鸡蛋孵化的时间一般为21天,但一般“老母鸡”一天生1个蛋,那么9个鸡蛋需要9天才能生完,开始孵化的,全部孵出小鸡的时间就应该相应地延迟。由此,老母鸡从进老屋孵蛋到带9只小鸡出老屋,需要30天。

课文具体语境和生物规律规定了老母鸡无法在同一天把9只鸡蛋集中在自己的窝中孵化,从而导致孵化时间延长,“二十一天”就成了一个错误的时间值。

于是,我做了这样的处理。

师:我让大家调查或上网搜索鸡、鸭、鹅孵化的时间,有结果吗?

生:鸡蛋孵化需要21天。

生:鸭蛋和鹅蛋孵化一般需要28天。

师:很好!其实课文中第9自然段所说的“二十一天”这个时间值是错误的。请大家细读课文7-9自然段,注意“老母鸡”和“小鸡”的数量,推测数值错误的原因,必要的时候可以用数学方法计算。

生:9只小鸡需要9只鸡蛋孵化,老母鸡只有1只,一天只能下1只鸡蛋,9只鸡蛋就需要9天才能下齐。

生:下蛋需要9天,孵化需要21天,9只小鸡全部孵出一共需要30天。

师:两位同学给出了完美的答案!那么课文中的“二十一天”需要怎么改呢?

生:改成三十天。

师:请大家动笔改一改,一共有3处;改好了再读一读。

以上三个案例中:

案例一是引导学生咀嚼课文中“自言自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精准运用,引入原文中的“想着”作比较,能够直接体现“改动”的效果;

案例二是一种存疑状态,虽然学生对课文中“改动”(爬进)的不足有明确的认识,但是哪一种改动最好,有待专家最后定夺;

案例三是针对课文中明显的错误,引导学生找出错误的根源,得出正确的结论。

最为关键的是,三个案例中有关“改动”的教学,都始终围绕课文教学的重点学习阅读策略——“预测”开展的。教师若想选择教材中的“改动”部分作为教学资源,需要深入解读,有机地融入具体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习、研读、咀嚼语言文字运用的微妙所在,最终习得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此文发表于《当代教育家》2018.0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