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鲁迅笔下的“看瓜刺猹”

(2013-12-06 18:13:18)
标签:

名师

黄金

决心

好奇心

时间

分类: 教学论文

鲁迅笔下的“看瓜刺猹”

方德佺 王青云

《少年闰土》是鲁迅先生小说《故乡》中的一段插叙,节选出来后仍是非常精美的篇章。在不长的篇幅中,文章两次写了 “看瓜刺猹”,这是一般作者都会忌讳的事,但经过鲁迅先生的艺术处理,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次充满魅力的转身——从故事讲述到画面描述。

    “看瓜刺猹”原本是少年时代闰土给“我”讲述的亲身经历:晚上和大人一起管西瓜,在月光下,听到猹咬瓜的声音,便捏着钢叉去刺猹,但猹不是远远地逃走,而是向人奔过来,反从胯下窜了。三十年后,当“我”回到故乡,一听到母亲提及“闰土的名字,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这图画就是课文一开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那段优美的文字:“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样的变化在“我”的心目中历时三十年才得以完成,因而也留下了许多值得研究的空间。

“看瓜刺猹”在闰土给“我”讲述的故事中,起因是“管西瓜”,经过是“猹咬瓜,人刺猹”,结果是“猹从胯下逃走了”。看上去简单明了,只不过闰土在讲述的过程中,因为有亲身经历的独特感受,又引起了听故事的小伙伴的好奇心,所以处处显得很能干。如本来是爹带他去管西瓜,毕竟夜晚海边的西瓜地里猹、獾猪野性十足,有一定的攻击能力,小孩子一个人肯定不安全,但闰土却说成是“我和爹管西瓜去”,这一小小的变化中,可以看出闰土对“看瓜刺猹”这件事充满了自信,似乎他还走在了大人的前面,刺猹也是他一个人完成的,爹几乎成了陪衬。不仅如此,在闰土的讲述中,还充满了神秘感,如“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这说明“管西瓜”要靠灵敏的听觉,要在夏夜众多的虫鸣中辨出猹咬瓜的独特声音,从而锁定“敌情”而采取措施。又如“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这瞬间发生的一切看起来是趣味十足又惊险刺激,特别是皮毛油滑的感觉那是贴过身才能有的,少了这一句话,故事的逼真感就会大为减弱。

正是这些新奇、神秘、逼真的内容,才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因此,尽管“我”没有“看瓜刺猹”的经历,直到三十年后还不知道猹是怎样的,但年深月久之后,“我”的脑海里把“看瓜刺猹”定格成了一幅神异的图画。

与“看瓜刺猹”的故事相比,这幅神异的图画像一部电影的序幕清新别致:开始的环境描写是多么优美,就像是远镜头从上往下摇,蓝天、圆月、沙地、西瓜,色彩和谐迷人;接着推出的是人物特写镜头,少年项带银圈、手捏钢叉刺猹,神奇专注,志在必得;最后,猹快速窜过胯下消失在月色之中。画面层次清楚,其中的景、人、物构成了令人向往的境界:圆月挂天空好似布景,瓜地就像舞台,少年总想刺中咬瓜的猹,每次都那么轻轻地走过去,但猹仿佛要与少年游戏一般,也总要转身从少年的胯下窜过;这更加激起少年刺猹的决心,但每次的结果都一样……

“看瓜刺猹”从故事到图画只是在“我”心目中发生的变化而已,在作者的笔下都还是以文字呈现出来的。这种文字呈现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最突出的表现是语言形式上的变化。

讲故事是以口语为主,像“日里”“管西瓜”等有明显的方言特色,也出现了“啦啦地”“轻轻地”“油一般的滑”这样在形象性的描述中带有口语化色彩的词语。在以第一人称讲述之中还出现了“你听”“你便捏了胡叉”“你便刺”这种以第二人称“你”完成的动作,意在把听故事的人引入到故事的情境中去;在讲故事的过程中,由于“我”的随意插问使叙述中又有了插曲,在再现讲故事的真实场景中,形成了对话体文本。讲故事中,最突出的语言特点是短句子多,这既符合故事情节“看瓜刺猹”本身的要求,又与闰土作为乡下孩子的口头语言能力相一致。这些都构成了很强的现场效果。

而“我”心目中的那幅神异的图画是由三个长句子组成的。其第一个句子是直接来源讲故事中的“管西瓜”和“月亮地下”,在闰土的眼中,月亮就是月亮,他只关注刺猹,而在“我”的心目中,那月亮金黄金黄的,又圆又亮,挂在深蓝的天空中,是多么美呀!同样在闰土的眼中,瓜地就是种西瓜的地方,而在“我”的心目中,那瓜地在大海边上,碧绿碧绿的一片,一望无际,与海天相接,里面该藏着多少东西呀!可见原本朴实到家的词句一转身就组成了优美宁静如诗如画的境界,这既是闰土与“我”少年时代的区别所在,又暗示着闰土与“我”之间的距离感也越来越远。其第二个句子后半部分与闰土的讲述基本吻合,前半部分内容在讲故事中是无法获知的,它涉及讲述人自身的情形,只能从其他内容中获取,如“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而且知道他与我仿佛年纪”“颈上套着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但与第一句的写法不同,这句中用的是精缩的写法,只用了“十一二岁”“项带银圈”几个词,就让人感觉到眼前出现的刺猹少年是多么可爱,还用“其间”把他安排在月光下的沙地上,使自由快乐、顶天立地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这是鲁迅先生倡导的白描手法的成功运用,简洁凝练,与相关的叙述语言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其第三句所写内容与故事的讲述最吻合,但在表达上也最能体现不同叙述角度带来的变化。讲故事中是“这畜生”既表明猹离得很近,又表达了对糟蹋西瓜的猹的厌恶,在“我”的心目中是“那猹”,表明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有比较远的感觉,而且与“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相联系。讲故事中是“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说明刺猹人看得真切,“你”在这里是讲述人的代称,其目的是吸引听者有置身其中的感觉,同时对猹狡猾地“窜了”既惊奇又有点无奈;而在“我”的心目中,“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就是很客观地叙述,说猹的“逃”也是一种实事求是的评价,并不带多少感情色彩。另外,在闰土讲述故事的后面用的是省略号,表示闰土还讲了其他的话,只是与前面刺猹的新奇有趣相比对“我”的吸引力要差一些,而在“我”心目中那幅神异的图画结束时用的是句号,说明这幅画就这样深深地定格在“我”脑海中了。

《少年闰土》中两写“看瓜刺猹”,无论是从内容的选择还是语言形式的变化上都体现出鲁迅先生高超的艺术,让同一件事从不同侧面得到表达,又更生动地刻划了少年闰土的形象;既互相联系,又迥然有别,堪称典范,是一座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富矿,值得我们好好开采与利用。

(此文发表于《名师导学》2013.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