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也说“揠”与“拔”的区别

(2013-11-15 18:24:04)
分类: 咬文嚼字

方德佺

戴建荣老师发表于2013年第3期《小学语文教学·会刊》上的《<揠苗助长>课堂实录》,在“解读题目”环节对“揠”字进行了如下教学:

师:咱们一起来写这个“揠”字。(板书:揠)读——

生:揠。

师:会写会读了,懂它的意思吗?

生:“揠”的意思是“拔”。

师:“揠”真的是“拔”的意思吗?我们都玩过一个游戏,叫拔河,这个游戏怎样才算赢?

生:把红旗拉过中间那条线就算赢。

师:对了,拔过中间那条线才算赢。看过《水浒传》吗?

生:看过。

师:好,你告诉我们,《水浒传》里有一个大力士叫鲁——

生:鲁智深。

师:有个章回叫鲁智深倒拔——

生:垂杨柳。

师:也就是鲁智深一口气就把这株杨柳树给——

生:拔出来了。

师:这个“拔”字,必须要过这条——(线),出这个——(土),那才叫“拔”。这个“揠”,它只是轻轻地往上——

生:提。

师:和“拔”相比,那就不出——

生:那条线。

师:不出土的,对不对?它只是轻轻地往上——

生:提。

初看时,觉得戴老师的说法与众不同,其中又有些不大对劲。为了搞清自己的这种感觉,我用工具书来验证戴老师对“揠”和“拔”的理解。这一查让我对戴老师的说法疑惑更重了。及至再细读一遍戴老师的这段课堂实录,越发觉得戴老师对“揠”和“拔”的所谓区别教学实在是弄巧成拙了。

“拔”在字典里的释义比较多,与“拔苗助长”相对应的义项是“把固定或隐藏在其他物体里的东西往外拉;抽出”。而戴老师借了个鲁智深的故事把“拔”定位在“必须要过这条线”——拔出地面之线。这种太拘泥于某种特例的说法显然是说不通的,假设武松没有那么大臂力但也来拔那棵垂杨柳,但拔不起来,是不是就不能叫“拔”而该叫别的什么,如“提”甚或就是“揠”了呢?不用说,“拔”不出来也该叫“拔”的。因为这里“拔”只是个动作,与其结果无关。

再说“揠”,一般字典上都说它是书面语中的文言词,就是“拔”的意思。在《辞源》中更直接就说是“拔起”。戴老师教学时,又是举《水浒传》中的例子,又联系拔河的生活实际,目的就是要学生明白“这个‘揠’,它只是轻轻地往上——提”,“和‘拔’相比”“不出土的”,且不说这样的表述很纠结,重要的是戴老师这种“轻轻地往上提”之“揠”意是从何而来?

其实,揠苗助长中的“揠”,除了在这个成语中常跟人们见面之外,学习中很难再见到它了,工具书上也有“也说拔苗助长”的说法紧随其后。更何况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在学习这个成语故事时能把“揠”字读正确就行了,理解起来则完全可以让学生以“拔苗助长”来把握。这样才不会出现这种既不必要又不合理的对“揠”与“拔”进行区别的教学。

(此文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学》会刊版2013.11“咬文嚼字”栏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