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抽出”一词该怎样体会

(2011-09-02 15:26:41)
标签:

枝条

美丽的小兴安岭

新编小学生字典

小鹿的玫瑰花

植物体

杂谈

方俊夫 方德佺

问: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课后有这样一道习题: “树木抽出新的枝条”中的“抽出”用得真好,我们一起来找找这样的词语体会体会。人教社配套的教师用书对这道题给出了示例:“‘抽出’是长出的意思,但用‘抽出’,就把枝条快速而有力长出来的样子写出来了,很生动形象;枝条一般是笔直的、长长的,像一把剑,把枝条‘长出’说成‘抽出’,非常贴切。”

于是许多教师把它转化为教学问题或教学场景,让学生围绕生动形象、拟人手法去体会。但都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那么,“抽出”一词该从哪方面去体会才容易出效果呢?

答:首先我们来看“抽出”用在这里是否是拟人的手法。就拟人手法而言,三年级的学生虽然还没有一种明晰的概念上的把握,但他们一般已比较熟悉这种“把物当人来写”的方法,也知道这样写可以使所表达的内容有生动形象的效果,像“小鸟唱歌”“花儿笑了”等常见于他们写句子的训练中。而这里的“抽出”仅仅从“抽”字有个提手旁是不能确定它一定要用“人”的动作来理解的。《现代汉语词典》(2005版)中“抽”字的释义3是(某些植物体)长出:抽芽、谷子抽穗;而《新编小学生字典》“抽”字的释义2说得更直接——生长出:抽芽、抽穗。既然“(某些植物体)长出”可以叫“抽”,就说明“抽出”是一种自然现象,可见树木“抽出”枝条也应看作是一种自然现象而不是作者有意要把它当做“人”的一种动作来写。“枝条抽出”作为植物在春天里的一种自然生长状态,在二年级下册《小鹿的玫瑰花》里已经出现过:“玫瑰慢慢地抽出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这句中“抽出枝条”前有修饰语“慢慢地”,它说明“抽出”不一定是教师教师用书说的那种“快速而有力地长出来的样子”,至少在小鹿天天关注玫瑰生长的眼中看去这“抽出”是缓慢的。也许有人会说,小兴安岭中的树木枝条的“抽出”与玫瑰不一样。我们不妨再探究一下兴安岭中的林木多是些什么。记得老舍先生在《林海》中说过“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可见从整体上看,在没有特别指明的情况下,落叶松可算得上兴安岭中林木的代表了。百度一下“落叶松”的图片,所显示的正是春天里树木抽芽长枝的情景,绝不是“笔直的、长长的,像一般剑” ,而是一小撮、一小撮簇生的,与“抽出”正切合。至此,我们完全可以认定,“抽出枝条”对于小兴安岭中的多数树木来说只是一种自然的生长状态而已。

其次,依笔者之见,某一个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用得好,除了我们常常从修辞效果方面考虑有“生动形象”,还应考虑像“朴实、自然、准确”等其它方面,像“抽出”作为某些植物体“生长”的一种情形,用在这里所产生的效果就是自然、朴实地表现了原始森林中最本质的状态——自然,这也是小兴安岭之所以美丽的根本原因之一,它带给人的是一种原始自然的享受,而从这个意义上说,“抽出”在句子用得自然、准确、贴切。

可见,我们把体会“抽出”用得好与体会“美丽的小兴安岭”之美联系起来,抓住“自然美”这个重点,并以此来统领对课文中字词句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入地体会出词语的表达效果。

(此文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1.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