噱头大于内容的模仿之作——读安东尼·霍洛维茨《喜鹊谋杀案》
(2023-03-31 15:06:34)
标签:
读书英国侦探小说推理 |
分类: 读书笔记 |
在本书封面上,罗列了作者和本书的一系列闪闪发光的荣耀,唯一被柯南•道尔产权会认证的续写福尔摩斯之人、年度最佳、史无前例横扫日本五大推理榜单等等,当真是好大的名头。可惜读完之后,牛皮戳破,虽非完全名不副实,但也担不起那些荣誉。
本书的卖点,在我看来主要是两条,一是对“侦探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的大量“致敬”,二是小说确实有一个独特的结构,本书写的实际是书中书、案中案,小说有双重世界,书中侦探世界和书中现实世界。
故事的讲述人“我”,是一个图书公司资深女编辑,负责一位著名侦探作家的图书出版工作。故事开头,女主角收到作家的书稿《喜鹊谋杀案》(Magpie Murders),开始阅读。
作者煞有介事地在书中介绍了这位侦探作家的生平简介、系列书籍的书名,以及几大主流媒体对这一虚构侦探系列小说中侦探的热评,其中两次提到赫尔克里·波洛(Hercule Poirot),一次提到阿加莎·克里斯蒂,一次提到“黄金时代”。
然后就是这部书稿的内容,讲述在一个典型的英伦式乡村中,一个爱窥探他人隐私的庄园女管家在一个密室环境下貌似意外地身亡,不久之后,庄园主人也在家中被残酷斩首,得了不治之症的侦探来到村子调查,与几位主要嫌疑人谈话,到了第六章结束的时候,侦探对他的助手说出第一起死亡的凶手姓名,然后小说稿件结束。
到目前为止,小说还算是中规中矩,的确带着黄金时代侦探小说的影子,尤其是对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模仿也像模像样。
首先第一章,写准备参加女管家葬礼或收到她的死讯的几个家庭的反映,这种群像描写很有克里斯蒂的特点,令人联想到《无人生还》(And Then There Were None)的开篇。
这几个主要嫌疑人心理都有秘密不愿吐露,面对侦探或警察的时候,言谈不尽不实,也很有《罗杰疑案》(The Murder of Roger Ackroyd)的风格。
侦探对查案的观点,认为需要了解到案发时所有人的行动,重现当时的场景,所有的线索都是一块块拼图,必须完美无缺拼出一整副画面。这一观点与波洛可谓如出一辙。
而那位死去的女管家,则很容易与克里斯蒂笔下另一个侦探——生活在乡村的老小姐简·马普尔(Jane Marple)联系到一起。虽然我还没读过马普尔小姐系列的小说,但根据一些介绍,可以看到两者都是一样的喜爱八卦、冒冒失失的老年妇女形象。
更不要说,这份书稿中常常出现很多克里斯蒂书中写明或引申出来的人名、地名等名词。
而《喜鹊谋杀案》的书名,则是克里斯蒂很喜欢使用的“童谣杀人”模式。在书稿第一节,掘墓人看到墓地树上的喜鹊,联想到一首童谣:“一只喜鹊,悲伤现;两只喜鹊,欢乐扬;三只喜鹊,女儿哭;四只喜鹊,男儿闹;五只喜鹊,银闪闪;六只喜鹊,金灿灿;七只喜鹊,藏秘密,永远不会告诉你。”(One for sorrow,Two for joy,Three for a girl,Four for a boy,Five for silver,Six for gold,Seven for a secret,Never to be told.)据说在英国,喜鹊被认为是不祥之兆。
书稿前六章的名字分别就是:悲伤现、欢乐扬、女儿哭、男儿闹、银闪闪、金灿灿。但令人遗憾的是,章节内容与章节名并没有实质性的联系,整个故事和这个童谣也毫无关系。
六章书稿结束,女编辑决定寻找最后一章,不然图书公司可能撑不下去了。但她很快得到消息,作家去世,在他豪宅的塔楼上摔落身亡,而公司收到一封作者的遗书,原来作者确诊患有不治之症。几乎可以认定作者系自杀。
但丢失的章节还要继续寻找,于是女编辑四处探查,走访了与作家有关的人群,渐渐发现作家的死亡很可能是谋杀。
随着调查的深入,各种既视感越来越强,很明显是作家将他的私生活和交往的人改头换面写进了自己的书里。甚至书稿里第一场葬礼上有一个神秘人远远遥望的情景,在作家的葬礼上也同样发生。作家似乎十分喜欢这种文字游戏,在生活中、书中时时不忘。
最后,当然是编辑找到遗失的稿件同时查明了真相。第七章“永远不能说的秘密”展现在读者面前,侦探揭露所有谜团,安静拥抱死亡。
这一部分占了全书的大约五分之二,但将全书的水平拉低了不止两个层次。如果说书中世界是一部比较不错的古典派侦探小说,那么现实世界就是一堆十分拙劣且故弄玄虚地废话。
实际上,本书根本看不出是一部当代作品,虽然提到了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但也对故事情节的推进起不到任何作用。可见作者确实在全力模仿黄金时代的侦探小说,致使任何当代元素都无法插入。
在对书中现实世界的描写中,作者加入了大量无用线索的篇幅,显得十分乏味冗长。虽然设置干扰项是侦探作家必备的技能,但本书中的干扰项实际上各不相关,一圈探访下来,只能进一步证明死者是一个性格自私恶劣、引人厌烦的人,对于故事本身也毫无作用,实属陈旧无聊。与擅长布置干扰项的克里斯蒂相比,简直判若云泥。
不过,书中还有作者借角色之口展开的关于侦探小说的讨论,倒是值得一读。
同样的,书中现实世界也有大量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痕迹,甚至直接让克里斯蒂的外孙马修·普里查德(Mathew Prichard)作为某一个线索的证人出场,并讲述了他的外祖母的一些事情。这位已经年逾古稀的普里查德在现实生活中是阿加莎·克里斯蒂有限责任公司(Agatha Christie Ltd)的董事长,新星出版社2013年开始出版的《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大全集》,里面就有他所写的序言《致中国读者》。
总的来说,书中模仿阿加莎·克里斯蒂风格的书稿,情节可圈可点;而书中现实世界的内容,是一盘散沙烂泥。
(《喜鹊谋杀案》(Magpie Murders),英国作家安东尼·克雷格·霍洛维茨(Anthony Craig Horowitz)著,梁清新译,新星出版社出版,2019年6月出版。)
2023年3月31日星期五下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