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恶之城的黑暗骑士——读雷蒙德·钱德勒《湖底女人》
(2023-03-07 20:21:30)
标签:
读书美国侦探小说硬汉派雷蒙德·钱德勒 |
分类: 读书笔记 |
《湖底女人》(The Lady in the Lake)这部小说,应该说是借用古典派的结构,来讲述一个硬汉派的故事。
个人看法,从爱伦坡创造现代侦探小说,到英国为主导开创古典推理的黄金时代,虽然侦探小说有了很大发展,无数侦探作家构思出无数令人拍案叫绝的天才推理模式,但侦探小说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而硬汉派侦探小说却不同,可以说,硬汉派作品是美国的侦探小说“叛逆者”的另起炉灶,他们以快节奏和凌厉剪辑的美式犯罪片为基础,吸纳融合侦探小说的悬疑属性,创造出一批独行于黑暗社会的美式英雄。
到头来,硬汉派还是以塑造人物形象取胜,与“逻辑推理”这一原则已经分道扬镳了。
但本书可以说是最像古典派推理的硬汉派小说了,故事讲述私家侦探菲利普·马洛(Philip Marlowe)受雇寻找雇主那个一个月前跟着花花公子私奔的妻子,追踪到了雇主的湖边木屋,与戒心很强的湖边守卫一同发现湖下女尸,守卫认出是自己的妻子,由于一个月前的争执,妻子留下告别信后失踪。
马洛继续追查那位花花公子,但他也失去了雇主妻子的下落。随后马洛因为好奇多看了两眼小白脸对门医生邻居的大门,被一个粗暴的警察好一顿折磨,甚至被殴打并投入监狱。后来失踪的妻子终于打来电话,却不愿与丈夫见面,意图只是要钱,马洛受邀为她送去一些现金,但再次发生袭击。
故事的最后,一切真相都在最初的湖边大白,凶手恶有恶报,但结尾仍是作者雷蒙德·桑顿·钱德勒(Raymond Thornton Chandler)惯用的铁汉柔情,正所谓“都是因为他们的爱情过于热烈,美酒过于充足,感情过于亲近”,让故事的尾声沾染了些许悲悯气氛。
这样一个发现尸体——侦探追查——大篇大论解释真相的过程,可谓是经典的古典派侦探小说结构,但在本质上仍是硬汉派的内容,无论是黑暗堕落的社会、坚忍不拔的意志、拳拳见血的搏斗、毫不犹豫的射击,无不彰显这一点。
本书虽然没有出现黑帮,但对警察群体阴暗面的揭露更加露骨。马洛追查到住在花花公子对门的医生妻子死亡的疑点,发现曾有另一位私家侦探受医生岳父岳母的委托来调查此事,但很快因为酒后超速驾车被投进监狱。而当马洛无视医生召来的蛮横警察的威胁,继续追踪此事时,被那位警察带人拦截,用警棍进行殴打,并在手枪的威胁下灌酒,接着以同样的罪名被送入监狱。作者写其中一位警察与马洛闲聊,“对于这件事,他并没有感到歉意,只是把它当成了一次例行公事。对他来说,这件事早就已经结束了,好似没发生过一样。”
在作者的笔下,城市光鲜亮丽的外表下,隐匿着无数的小偷、骗子、凶徒、酒鬼、妓女、皮条客和大麻,所有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争夺着。所有罪孽,都是这些不安定分子的主观恶意。
这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无论是死者、湖边看守、马洛的雇主、警察,包括马洛自己,都不是大众意义上的好人,很多甚至可以说就是坏人,至少是道德有损。故事真相大白后,凶犯自有其结局,但对于其他人也绝不能说是善有善报。
刚刚说侦探是美式英雄,那么作者笔下的美国城市就是一个个充斥着犯罪、暴力的“哥谭市”(Gotham City),硬汉侦探正是行于黑暗之中、与凶残的犯罪分子展开肉体与理念之争的“蝙蝠侠”(Batman)。侦探那些微的闪光,在这样一个犯罪之都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就像是在一场无休止的绝望战役中孤军奋战的黑暗骑士,看不到胜利的希望,放不下心中的坚持,遍体鳞伤,不死不休。
最后还要再说一个作者对第一人称的使用,实在让人出戏。作者的小说,在我看来真的很适合第三人称。当然,随着作者的不断创作,这种违和感有所削弱,但是仍然一直存在。
还有就是翻译问题,这家出版社的翻译也是叫人一言难尽,错漏之处也比比皆是,真的很影响观感。
(《湖底女人》(The Lady in the Lake),美国作家雷蒙德·钱德勒(Raymond Chandler)著,孙志新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2016年12月第1版,2918年8月第2次印刷。全书共计13.8万字。)
2023年3月7日星期二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