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理工男的逻辑构图——读F·W·克劳夫兹《桶子》

(2023-01-25 20:32:44)
标签:

读书

推理

爱尔兰

侦探小说

侦探小说史

分类: 读书笔记

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我们经常能看到“双峰对峙”的局面,风格大相径庭的两人因各自取得的伟大成就而被人们并论。老子守拙,庄子逍遥,虽“老庄”并列,但思想大不相同;李白浪漫恣肆,杜甫沉郁顿挫,一仙一圣,交相辉映;而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的浪漫主义和奥诺雷·德·巴尔扎克(Honore·de Balzac)的现实主义同样是法国文坛的两座高峰。

同样,在侦探小说这一领域,也有浪漫与写实之别。就在1920年,两部侦探小说横空出世,拉开创作长篇侦探故事的“黄金时代”的序幕。其中之一,是“侦探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的几经周折方才出版的首部侦探小说《斯泰尔斯庄园奇案》(The Mysterious Affair at Styles),可惜反响不大;另一部,就是工程师傅利曼·韦尔斯·克劳夫兹(Freeman Wills Crofts)因卧病在床为自娱自乐而写成的《桶子》(The Cask)。

这两部小说,恰好分别确立了探索心理与人性的心证和强调细节与写实的物证两大类侦探小说写法,让人们看到了长篇小说对侦探小说情节生发和线索布置的优势,继而引领了众神云集的“黄金时代”。

 

从故事性上看,本书情节可谓一波三折,在英国码头卸货时,法国的葡萄酒桶中一个与众不同的木桶意外破裂,木屑中露出多枚金币和女人的手。之后这个桶子因为各种原因时隐时现,警方一路追踪,待到终于打开桶子,尸体出现,桶子表面贴的收货人成为最大嫌疑人,且稍加调查就发现此人简直是最合适的凶手,而众多物证也都指向了他,似乎已没有其他可能。英法两国警察隔海搜寻,而嫌疑人的律师、侦探绞尽脑汁,只为了从不可能中找出唯一的可能。即使最后真相大白,作者仍然安排了一个揪人的故事情节,让一众读者担心不已。

本书作者经常被人称作“不在场证明大师”(Ultimate Alibi Breaker),也就是书中的罪犯会运用最大努力证明自己在案件发生时不在现场,侦探的任务就是针锋相对地查出诡计中存在的漏洞,破除迷障。他的小说充分发挥了自己作为土木工程师所具有的复杂精巧思维和扎实牢固的布局。《桶子》的故事,最吸引人的不是凶手究竟是谁,这几乎已经是作者明摆着的了,读者最关心的,是凶手是如何完成了这个诡谲的设计,是怎么让自己变成“不在场”的无关人士。

但情节的复杂性导致了结构上略显散乱,整个故事没有一贯到底的人物,每个人都只完成了或多或少的一部分探查。从最开始发现桶子异常的远洋公司职员,到英国警察,再到法国警察,到嫌疑人的律师,再到律师雇佣的私家侦探,最后是凶手揭开了最后未解的谜团。嫌疑人只有两个,侦探却有一大推,读起来颇为古怪,而且由于频繁转换视角,让人读起来很累。

但这个缺点恰恰反映了作者创作的另一个特点,即在破案中,严谨的程序优于天才的头脑。故事中的这堆侦探都不算其他作者创造的名扬全世界的著名侦探,但他们在各自的职责内尽忠职守、抽丝剥茧,仍然实现了惊天扭转。而要表现严谨的程序,就要有大量的细节描写,所以本书在描写上可谓巨细无遗,能给人强烈的真实感。然而遗憾的是,由于阅历等原因,作者的细节描写有一些存在错误。

 

写实派的侦探小说可谓最纯粹的思维游戏,本书开风气之先,在侦探小说史上颇具地位,虽然在线索设置和情节安排上有些杂乱,以及早期侦探小说中常见的警方在搜集证据方面的不力,但无懈可击的逻辑推导放在今天仍不显逊色。

 

 

(《桶子》(The Cask,又译作“谜桶”“酒桶中的女尸”),爱尔兰(当时仍属英国)作家F.W.克劳夫兹(F·W·克劳夫兹)著,宋文译,群众出版社 20061月出版。)

 

 

2023125日星期三下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