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唱唱反调——读E.C.本特利《特伦特的最后一案》

(2023-01-08 19:54:55)
标签:

读书

英国

侦探小说

推理

侦探小说史

《特伦特的最后一案》(Trent's Last Case),虽然名字听起来像是一个侦探系列的收尾之作,但这确实是作者艾德蒙·克莱里休·本特利(Edmund Clerihew Bentley)的第一部侦探小说。

 

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案子,有着侦探小说经典的多重解答。故事讲述一个商业大亨遭枪击身亡,报社主编委托业余神探菲利普·特伦特(Philip Trent)查明情况。这位侦探略显轻浮,活泼幽默,思维敏锐,可惜时运不济。如果说对于这个案子,警方只站在第一层,特伦特就站在了第二层,并以为已经找到真相,于是给委托人和死者的遗孀分别写了揭秘信,就此罢手离去,端的一副“深藏身与名”的高人风范。可惜的是,案子共有四层帷幕。于是,了解真相后的特伦特宣布今后再也不去侦破案件,此案将是他的最后一案。

从中可以看出,这位特伦特先生,与绝大部分侦探小说中扮演侦探角色的主角不同,他虽然在形象上也算是“非主流”,但绝不是能解决一切问题的超人。

究其原因,作者本来就是要创作一部“反侦探小说”。或许是被大量劣质作品恶心到了,也或许是单纯看不上侦探小说这种过于类型化的游戏文字,才有了这个故事。

就像是当年港台的新派武侠小说,是脱离了君臣朝堂、忠奸斗争的旧派侠义公案小说樊篱,只将主要人物放在一个架空的武侠世界之中,自由地以江湖的方式快意恩仇,即使出现朝廷官场,也是纳入武侠的思维之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反而越来越喜欢将浪漫的武侠拉入现实的历史时代,这样就不免格格不入了。

由于本书出版后广受欢迎,作者之后又创作了几本侦探作品,出场的特伦特仍然不能堪破案件真相。

 

而这部小说在侦探小说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首先是它的篇幅较长,算是撩开了长篇侦探小说的序幕。早期的侦探小说,从最开始的鼻祖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的作品,到角落里的老人(Corner of The Old Man),再到夏洛克·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以及“思考机器”奥古斯都·S·F·X·凡·杜森(Augustus S. F. X. Van Dusen)和布朗神父(Father Brown),这些出名的作品,都是短篇故事。短篇故事当然有其优势,阅读体会的轻松、情节峰回路转的奇妙等,但长篇更能支撑较为复杂的诡计设置,慢慢塑造人物性格,娓娓铺陈曲折情节。大量长篇侦探小说的创作,正是“黄金时代”的重要标志。

另外就是本书剧情的设置,侦探的爱情这一因素成为侦探小说史中的首次,被后人发扬光大,比如在后期沦为专业备胎的埃勒里·奎因(Ellery Queen,小说侦探角色,不是作者)。

 

侦探小说最紧要的元素是逻辑推理,但正如前面说的,本书中侦探依照逻辑进行的缜密推理竟然离题万里,最后被打击到要改行,不愧“反侦探”之名。

在我看来,经典派的侦探小说不免有“想当然”的硬伤,就像是一架结构复杂的机械,虽然精巧地令人赞叹,但一个零件的错误就能导致全盘崩坏。比如著名的福尔摩斯在《四签名》(The Sign of The Four)中的名言:“当你排除一切不可能的情况,剩下的,不管多难以置信,那都是事实。”(When you have eliminated the impossibles , whatever remains , however improbable , must be the truth.)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你是不可能把所有“不可能”排除掉的,没有不可能,只有想不到。

但这个硬伤是无法避免的,甚至“本格”的古典气质就蕴藏其中,也是读者喜爱这一派别的重要原因所在。就像之前提到的新派武侠是建立在武侠思维的基础上,本格派的侦探小说也是建立在逻辑链条完美无缺的基础上,作者和读者就是在这个完美的逻辑链上斗智斗勇,乐在其中。

在“黄金时代”之前,侦探小说虽如雨后春笋,但方起于青萍之末,尚未蔚然大观,也还没有人所共尊的大致原则,很多作品是公平性不足的。这种“真相只有作者知道”的不公平,不仅是对读者的不公平,甚至也是对侦探的不公平。

当然,这无法掩盖特伦特先生是个蹩脚侦探的事实,搜集资料不足、人物分析不足、头脑也不够睿智,面对真相只好望洋兴叹、金盆洗手。

 

最后,早期的侦探小说总让我对当时警方的专业水准产生怀疑,就比如这个故事,现场应该有大量的痕迹,竟然从头到尾无人提及。

 

 

(《特伦特的最后一案》(Trent's Last Case,又名《独一无二的案子》),英国作家E·C·本特利(E.C. Bentley)著,吴幸芬译,译林出版社 20062月出版。)

 

 

202318星期日下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