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重恩怨属名流——读埃勒里·奎因《十日惊奇》
(2022-09-10 17:58:45)
标签:
读书美国侦探小说推理埃勒里·奎因 |
分类: 读书笔记 |
本书是我的埃勒里·奎因(Ellery Queen)作品阅读计划的最后一本,暂时不会再读其他的奎因作品了。
每位作家都有其特定风格,奎因自然也不例外,“逻辑流”始终是奎因的制胜法宝,并一直为广大读者称道。不过后来作者也加入了一些其他特色,比如社会学、心理学。
本书就在心理学上有比重很大的描述。
故事讲述了又一个发生在莱特镇的奇案。一位富商为了得到完全符合自己心意的妻子,于是 “养成” 了一个贫民区孤女,富商二十多岁的养子由于莫名的扭曲心理和罪恶感而饱受类似梦游的失忆之苦,并为自己意识中断时期的未知行为极为担忧,为此不得不求助十多年前偶然认识的友人奎因。于是奎因再次回到莱特镇——朋友养父的家。
但奎因很快就被卷入这个看似和睦友爱的家庭背后潜藏的暗流,甚至要去做一些自己十分厌恶,乃至违背道德和法律的事。在莱特镇的九天里,奎因始终在一件件琐事中奔波,但他终于发现了一直若隐若现的犯罪模式,虽未阻止凶案,却也找出凶手。
但事情尚未结束,哪怕时光流转,最终的第十日终将到来。
我们知道,奎因的作品在中后期风格转变较大,逐渐对人物塑造、性格、心理描写更加热衷。相较而言,奎因的小说,已经由纯粹的智力游戏向文学作品转变。然而,对于推理爱好者来说,显然是前期的作品更吸引人,而对于较纯粹的文学爱好者来说,奎因后期的作品恐怕也不算十分出众。
莱特镇系列第一部《灾难之城》(Calamity Town)中,对大众心理有很出色的描写,而本书则更侧重个人的心理探究。
本书也是一个多重解答的故事,但前面的解答逻辑性不足,漏洞太多,而后面的解答则过于复杂,可操作性不强,但也可称得上环环相扣,而且其中惊人的心理剖析也让人大开眼界。
富商对家人关怀而慷慨,是一个优秀的大家长作风的主人,他的弟弟则刻薄而善妒,他们的母亲则像个为《圣经》而存在的活死人。养子对父亲十分崇敬,但又因收养关系而心有裂隙,年轻的妻子热情开朗,对丈夫的仰慕胜过爱。
同时这位丈夫还是个“奎因迷”,自称读过奎因的所有作品,而且还洞悉奎因办案方式中的最大漏洞。
这些主要人物中,无疑是父子间的心理最为重要。现在人们喜欢使用一个词叫“原生家庭”,似乎自己所有的缺点和不如意都是家庭和父母造成的,自己仅仅是一个受害者。但不可否认,父母确实是孩子最早的老师,而父子间的长期生活,会让儿子最终成为父亲生命的延续。
故事中的儿子是一个雕塑家,善于雕刻人物。但那位父亲无疑是更强大的雕塑家,正是大塑造出了自己的养子和妻子。
但父亲的权威和儿子的反抗也是古往今来常见的文学母题,弑父的故事在各国神话传说、尤其是著名的希腊神话中屡见不鲜。就像屠龙者终将变成恶龙,心怀弑父之心的儿子也终将变成父亲。
但对基督徒而言,不仅有人间的父,还有一位天上的父。以父之名,诸恶皆允。
读了十几本奎因的侦探小说,奎因很喜欢把死者设定为富翁或其家人,而涉案人员则基本上是物质利益牵扯者。
欧美侦探小说黄金时代著名的推理作家范·达因(S. S. Van Dine)为了规范推理小说的写作,曾提出著名的“二十准则”,其中有一条“那些做仆人的,比方说管家、脚夫、侍者、管理员、厨师等等,不可被选为凶手”,也太好猜,而且身份卑微,不值得写成一本书——当然假扮成这些身份除外。
就我的阅读量而言,基本没有推理小说作家违反这一条究其原因,除了范·达因提及的,恐怕还因为这些人太方便行凶,好猜但不好找出明确证据。但像奎因这样全是富豪的凶杀案,也很少见。
所谓“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只有那些仓廪充足的“富贵闲人”,才有资格谈及恩怨,他们的爱恨情仇才有书写的价值。洋洋二十四史,均是王侯将相,悠悠戏曲传奇,无非才子佳人。
奎因笔下的美国社会,就是这么一个“贫富之际,实自天隔”的现实主义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只有形形色色的上层人物,每天演绎着不同的悲欢恩仇。至于最底层的贫民,则是这个舞台之下的撑柱,不论如何吁天呼地也无人问津,只能“忍气吞声死无语”,连让作者多提几句的资格都没有。
(《十日惊奇》(Ten Days' Wonder),美国作家埃勒里·奎因(Ellery Queen)著,沈云骢译,新星出版社 2010年11月出版。)
2022年9月10日星期六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