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读埃勒里·奎因《灾难之城凶镇》
(2022-08-26 21:06:28)
标签:
读书美国侦探小说推理埃勒里·奎因 |
分类: 读书笔记 |
我们已经知道,美国著名侦探小说作家埃勒里·奎因(Ellery Queen)的写作生涯共有四个阶段,而本书,就是其人第三阶段的开篇之作。
本书是所谓“莱特镇系列”的第一部,讲述安宁祥和的小镇上,德高望重的乡绅莱特(Wright)一家有三个女儿,大女儿曾与人私奔,却不久便离婚回到镇上,独自居住不与家人往来;二女儿与父亲银行中的一个年轻有为的职员相爱乃至谈婚论嫁,但新郎却在婚礼前夕逃走,一去不返;三女儿青春靓丽,富有活力。
埃勒里·奎因先生到镇上,使用假名并自称采风作家,租住了莱特家从前为二女儿建造的新房里。这个房子在莱特家大宅旁边,婚事告吹后曾被卖掉,但买主在看房子时当场去世,于是房子被传为“凶宅”。然而没过几天,那逃跑的新郎又回到镇上,在莱特家的横眉冷对中想方设法见到爱人,两人决定马上结婚。莱特家不得不把奎因刚租的房子收回重新装修,作为补偿,他们邀请奎因住到家中。
奎因与三女儿过从甚密,招致其未婚夫的强烈嫉妒。而新婚夫妇在蜜月之后,很快陷入无休止的争吵,丈夫那傲慢无理的姐姐的到来更加激化了矛盾。而在数个节日中发生的投毒事件更加重了这个传统型家族的阴霾。但最可怕的,却是那一个个平静面孔下不测的人心。
本案在今天来看有些老套,如果大家稍微多读几本推理小说,就会知道一个惯常的套路,即当一个人遭到数次暗害而未死,而在状似巧合的情况下有另一人误中圈套而亡,那么基本可以断定,凶手一直以来的谋杀对象就是那位死者,而不是数度死里逃生的幸运儿。
这一套路,早在本书出版十年前英国的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的一本小说中就有体现,而直到现代,日本的东野圭吾(ひがしの けいご)也有一本书采用这一方法。
当然,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很多时候,只要有新意,旧瓶装新酒仍有不少人买账。虽然读者能猜到凶手的真正目标,甚至通过这个重要线索可以很容易推导出真凶,但重要的逻辑链条却没有连接,也无法推翻在这种情况下被陷害为凶手的牺牲者的嫌疑。
本书腰封的宣传语说本书是“侦探小说由智力游戏升华为哲学思考的里程碑”,但对于读过几本社会派推理作品的读者来说,这一定性未免夸张,对于社会的阴影、人性的黑暗,作者确实有很动人的描写,但所谓“哲学思考”就太过唐突了。
说实话,读完本书,我对作者笔力的提升感到震惊。早期作者的作品十分冷峻,主角如同机器,配角也没有特点,凶案也只是为了获得物质利益,整本书全是“注水的干货”——逻辑性很强,对逻辑推导过程十分详尽细致乃至到了啰嗦的地步。
但从第一阶段后期,作者就在人物塑造上有了很大进步,人物逐渐有了人格魅力。尤其是从作者第一本书就出场的埃勒里·奎因先生,从一个冷漠无情的木偶,竟不知何时变成了一个精通世故、极富人情味和绅士风度的——备胎?
作者虽然写的是侦探小说,将案件作为主要剧情,但对案件发生地的小镇却有着十分出色的刻画。
一个典型的保守小镇,镇民和周边村民过着平静的乡村生活,作为建立这个小镇的开拓者的后代,莱特家族本是受到普遍敬重的类似保家神的存在,然而一旦出现丑闻,往日和善的邻居全像换了一副心肠,完全反转了正负情绪,到处是窥探的眼睛和伤人的嘴巴,窃窃私语、指指点点、孤立、冷暴力乃至孩子们投掷的土块等等接踵而来,将寒冬中的小镇笼上厚厚的浓雾,看不见、摸不着、躲不过、走不出。
但本书最妙的还是心理描写,小镇居民的变化就是强烈的心理作用的结果。早期的作者不太注重这一点,后来渐渐注意,却又弱化了原本登峰造极的逻辑推导。天地尚不全,鱼与熊掌不可得兼。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情是很多侦探小说中的重要因素,也往往是重要动机。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同时情也不知何时幻灭,因爱生忧,因爱生怖,也因爱生恨。
总之,本书有一个相对简单的案件,和千头万绪的人心。
(《灾难之城&凶镇》(Calamity Town),美国作家埃勒里·奎因(Ellery Queen)著,李玉民译,新星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
2022年8月26日星期五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