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死之家,必有余殃——读埃勒里·奎因《Y的悲剧》
(2022-08-08 22:55:47)
标签:
读书美国侦探小说推理埃勒里·奎因 |
分类: 读书笔记 |
年老的约克·哈特(York Hart)死了,在他遗体上发现的字条显示他是自杀身亡,在海水中泡了几个月,早已面目全非。他的死没有引起什么轰动,只有报纸上几篇关于他专制跋扈的妻子和惊世骇俗的子女的报道。
约克的妻子很有钱,前夫死后,只留下一个又瞎又哑且听力有问题的女儿,到了十岁就完全聋了,幸好在之前她学会了盲文,可以和人交流,就这样一直到了四十岁,这个蛮横的老太婆,似乎把所有的关爱都投注到这个可怜的女儿身上,没有分半点给其他人。约克和妻子的大女儿是这个家庭最像正常人的,而且可谓是个天才,成为了纽约市首屈一指的女诗人,三十多岁仍然未婚。儿子脾气暴躁、酗酒,娶了个懦弱的妻子,有两个十一岁和四岁的男孩,也是聒噪而残忍的熊孩子。小女儿二十多岁,漂亮而妖冶,喜怒无常,是著名的交际花。
而约克,成婚前曾是一个颇有前途的化学家,但结婚后始终处于妻子的压制之下,变成一具行尸走肉。但我们很快就能发现,他的死亡给这个古怪的故事留下怎样的遗产。
在发现约克死亡几个月后,那个又聋又瞎又哑的女儿两遭投毒,同住的老母亲则被一把乐器击中头部而死,可怜的女人只能在警察面前用她仅剩的嗅觉和触觉帮助破案。我们的侦探哲瑞·雷恩(Drury Lane)却在洞悉真相后坚决退出调查,导致案件最终成了无头公案。
这一故事较之《X的悲剧》(The Tragedy of X)更能体现出作者的“悲剧系列”与“国名系列”之间的不同。不仅在于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和情节张力更强,也不只是主角侦探的人格魅力更浓,更在于侦探破案方式的不同,雷恩先生的方法有些类似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笔下的著名侦探赫尔克里·波洛(Hercule Poirot),都是先锁定凶手,再寻找证据。不过波洛更多靠的是对人性的理解,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破局,而雷恩仍是从细节进行逻辑推理,继而掌握凶手某一重要特征。
当担当侦探角色的主角是以私人身份加入调查时,其结果有时并非犯人被捉拿归案,因为侦探们总怀有一个坚韧而独特的道德观念,与法律不尽相同,却也维护心中的正义。但遗憾的是,波洛虽然毛病一大堆,但深受人们喜爱,而雷恩在本书中的选择,更像是西方社会“圣母”的双标。所谓的怜悯、悲痛,仅维持在表面,更像是作者程式化的套路,而非能引发读者共情的真情实感。
在我读这部小说的时候,常常有一种读克苏鲁小说的感觉,书中疯狂邪恶的哈特家族,与克苏鲁小说中的一大模式——受诅咒家族的末代血裔在家族古宅中遭遇种种不可名状的诡异之事——十分相似,而哈特家族癫狂背后隐藏的真相也确实令人惊骇莫名。
那些沉默中的杀意、暗夜中的窥视、血亲间的憎恶、盲人与凶手的一触即分,都让整个故事始终笼罩在浓浓的惊悚氛围之中。
最后这个病态家族在相互猜忌愤恨中分崩离析,风流云散,也是应有之意。
关于这个案件发生的动机,是一个十分有趣且奇妙的议题,看似荒诞,却也能让不少人心领神会。不过似乎有人提出作者曾表示故事另有隐藏的真相,与故事中的一些描述也颇为相合。但既然作者一直保持了作品的原样,那所谓的真相,就当做是一种自娱自乐吧。
另外本书的一些误导线索也十分出色,能够将不少自认为聪明的读者引入歧途。
至于“悲剧”,我倒没觉得,恶有恶报也好,因果轮回也罢,当雷恩留下的让凶手改过自新的机会被弃若敝屣,何以又走入另一个极端呢?
(最后,作者是不是把阴性和阳性搞混了?)
(《Y的悲剧》(The Tragedy of Y),美国作家埃勒里·奎因(Ellery Queen)或巴纳比·罗斯(Barnaby Ross)著,许琼莹译,新星出版社2017年1月出版。)
2022年8月8日星期一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