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只此一条——读埃勒里·奎因《荷兰鞋之谜》
(2022-07-09 22:13:59)
标签:
读书美国侦探小说推理埃勒里·奎因 |
分类: 读书笔记 |
黄金时代侦探小说三巨头,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就像太阳,光芒万丈,人所共仰;约翰·迪克森·卡尔(John Dickson Carr)像是水,变化莫测,诡异多端;而埃勒里·奎因(Ellery Queen)则是山,巍峨高大,难以撼动。
说奎因难以撼动,不仅在于他在侦探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更在于他的作品特点,那种一步一个脚印的严密逻辑性,让书中与作者同名的侦探埃勒里·奎因的推理也像高山一样难以撼动。
本书是作者的“国名系列”第三部,主角仍是奎因夫子。故事讲述一位年迈的女富豪在自己创立的医院摔下楼梯昏迷,即将送往手术室做手术,主刀的则是她倾力培养、与她感情深厚的资深医生,但就在她被推进手术室时,护士发现她竟然已经被铁丝勒死。此时埃勒里·奎因刚好来医院拜访一位医生朋友,还被邀请观摩这场手术。警察对医院进行探寻后,发现手术前曾有人自称那位手术医生来到病人所在的手术准备时,而电梯间里也发现了被遗弃的医生制服,包括一双医生们穿的一双白色鞋子。敏锐的侦探立刻发现了鞋子的不寻常之处,但仍然在经历种种事件后,才终于确定凶手,并获得相关证据,将凶手逮捕。
“国名系列”前三部我已经读完,每一部的死者都是一个大人物,而凶手都是为了自身利益而杀人,当然我并不是说凶手都是为了遗产,毕竟利益可以有很多方式,但这些利益也确实都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这样的动机未免过于直白了。
关于凶手动机,古典时代的侦探小说大部分就是金钱外物,而起源于日本的社会派则无疑将凶手动机玩出了花,他们将动机作为揭露人性和社会阴暗面的线索,比如说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恶意》,真凶是谁,警察和读者早已知道,全书都在追寻隐藏极深的动机,同样是东野圭吾的《放学后》,基本上就是把那个私密的杀人动机当作卖点了。如果说克里斯蒂和奎因是在询问读者“谁是凶手”,卡尔是在迷惑读者“凶手是怎么杀人的”,社会派就是告诉读者“凶手为什么会变成凶手”。
实际上奎因的小说确实没什么文学性,小说追查凶手的部分几乎就是大量线索和迷惑读者的假线索堆砌,作者一旦想来点心理描写,只能用尴尬和生硬来形容。作者把侦探小说的逻辑推理应用到了极致,就像是一个巨人迈开大步轰隆隆前行,如山的脚步坚不可摧。
奎因的书迷宣称“只有上帝和埃勒里·奎因才知道故事的最终结局”。每当奎因在故事最后一章揭开谜底,读者会发现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但之前总是难以发现。如同沼泽之中只隐藏着一条可以通行的曲折小路,一旦行差踏错一步就是万劫不复,但“逻辑流”奎因就是能够以慧眼穿透寻常之物的表象,在大片纠缠的藤蔓中找到正确的那一根,顺藤摸瓜找出真相。
但我有点不满的是,虽然那双鞋子在奎因的推理中占据最重要的作用,但在被发现后知道最后揭秘,它都一直没再出现,直到奎因以它为开端找出凶手,才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荷兰鞋之谜》(The Dutch Shoe Mystery),美国作家埃勒里·奎因(Ellery Queen)著,伤痕译,新星出版社2014年10月出版。)
2022年7月9日星期六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