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我少时一直爱好古代诗文,观览颇杂,唯兴趣所之。1979年考入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又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中国古代文学,亲炙名师程千帆、卞孝萱、郭维森、周勋初、吴新雷、吴翠芬诸先生,方知学问之道大矣。
犹忆入学之初,千帆师嘱众弟子研读王国维、陈寅恪及陈垣著作,谓当代学术最推崇此三人,而彼时举世尚不知陈寅恪为何人也。尔后,勋初师更教以《观堂集林》、《金明馆丛稿》的学术方法,提要钩玄,重在识断,因得进窥学术门径。
然我本性鲁钝,未及专精,岁月駸駸,志业不遂。顾念昔日诸位先生淳淳教诲,未尝不感慨同学少年,甚是自愧。去夏以来,翻检历年所撰唐代文学论文,或考证史实,或评论诗文,略有所积,遂辑成二十九篇,以类相从,分为三组。上篇为中唐诗歌评论,中篇为唐代小说专论,下篇为中晚唐诗人考证。这些论文有的发表过,有的未曾发表。论文格式也有所不同。为了统一体例,特在书末附上引用书目,按传统四部分类排序,以便读者查检。
千帆师治学强调考据与批评相结合,这一学术研究范式对后学影响甚大。孝萱师、勋初师治学则文史互证,由文学而及文化,此当今学界所周知。我的研究,也是尽量遵循论从史出、文史结合的方法,注重时代与社会文化因素,以探究唐人诗歌、小说的本旨。勋初师曾经说过,做学问也是要有境界的。此二十年前事,今犹未忘。我虽不才,愿以此自勉。倘偶有发明,率不过海边拾贝,仅堪自珍耳。
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