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孝可持家,难以施政

(2011-03-06 08:22:00)
标签:

杂谈

为了改变全国贫困县的面貌,河北魏县县委书记齐景海开出了一剂药方:以孝治县。20087月,齐景海上任伊始,即以红头文件的形式,要求属下带头做孝敬老人的模范,提拔任用官员时把孝道列为重要标准,各单位建立个人德孝行为管理档案,把每一位官员的德孝情况作为晋升评优的重要依据,凡是德孝方面有问题的实行一票否决。上行下效,于是有乡干部推而广之,针对普通民众,倡议成立道德法庭,解决农村赡养父母纠纷问题。

孝敬父母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但将“孝”提升为一种道德律令,则是中国自古以来“家国同构”的传统。先秦时期的社会是宗法社会,国以家为基础,家和则国兴。《论语·学而》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故孔子提倡的孝道从来不是单纯的道德,而是“家国同构”的政治举措。秦汉以降,社会由亲缘小社会进入陌生人大社会,社会结构发生巨大改变。如果说孔子提倡孝道,并将其与治国相联系,还可说符合其所处时代,大一统国家再来由家及国,以孝治天下,则往往事与愿违。

由于以孝选吏,必然会使道德具有功利性,造成伪善之风。汉举孝廉,及至末流,则有 “举孝廉,父别居”的民谣之讽。正如河北学者石玉新所说,以孝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实际上反映出当代吏治的惶惑,父母官的思维浓厚,家和国的概念混淆是最根本的原因,你在家不孝,你对我肯定不会忠。但这个愿望显然是会落空的。历史上,孝子未必就是忠信之士,魏晋时人王祥以孝著称,其卧冰求鲤的故事列名二十四孝图,但他却暗地出卖其主高贵乡公曹髦,成为司马氏的篡魏功臣。

如此举措,其实也反映了对当今社会现象的判断失误,没有找到症结所在。今天官员腐败成风,不在孝道不倡;社会道德沦丧,也不在孝道缺失。恰恰相反,倒是人们今天更加看重家庭及亲友关系,才会有“关系就是生产力”的说法,会有凡事拉关系走后门的现象,而与此对照的是,人们对与己无关的人却表现出极端的冷漠。同样,正是因为个别官员太看重家庭亲缘关系,家国不分,将国事看成家事,国资看成家资,才造成了这些官员“坐牢不要紧,只要家庭兴”的心理现象。因此,以孝治吏,如果说在宗法社会尚可,在今天社会则不仅是个时代错位,而且也属徒劳之举。

在我看来,儒家有许多好东西,如对“民无信不立”的重视,如“和而不同”的思想,都可以拿来为我们今天所用,但儒家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打成一片,却是很成问题的。修身齐家是个人道德范畴,治国平天下是国家政治范畴。修、齐、治、平反映的是古代选吏的德治标准,不是现代选吏的法治标准。现代官员当然需要个人道德修养,但更需要具有法治原则与责任意识。事实证明,混淆家与国概念的结果,对官员来说,往往是有家没有国;对民众来说,往往是有国没有家。

毋庸置疑,一个社会应当提倡尊老爱幼。但首先,这是民间社会自发秩序的事,以孝选吏实际上是汉代以吏为师的翻版,将执政者看作道德楷模,民众榜样,无疑是混淆了政与教的区别。魏县以孝治县,不仅针对官员选拔,而且针对普通民众,设立道德法庭,对其不孝行为进行“审判”,既违反了法律,也起不到真正效果;其次,古人倡导以孝治国,也与农业社会依靠血缘关系赡养父母,维系代际有序交替有关,这一责任今天完全可以靠社会福利保障来完成;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以孝治吏实际上反映了当代自上而下的官员任命制度的困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官员选拔标准越来越面临着不知所从的局面。

时代毕竟不同了。可以想见,魏县开展德孝工程,最终一定会流于形式,成为一种面子工程。此事引起争议是件好事,它不仅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体制改革的深层问题,而且也促使我们思考,在继承传统文化时,应当如何更好地使之向现代化转型,而不是简单的复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