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第二次保障房申请的终审名单赶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出炉”,然而,这份经过“三级审查,两级公示”、历时近一年的审查名单却在广大市民和网友中引发热议。与初审、复审相比,终审名单并未体现出申请者的住房、家庭总资产等情况,但很多细心的市民还是将终审结果和复审结果做了一番比较,住豪宅的、“零”资产的申请人仍出现在终审名单中。(《中国证券报》1月4日)
深圳保障房分配因其中不乏住豪宅、开豪车的申请者,虽经有关部门一再审查、公示,其名单仍饱受社会质疑。这一现象当然不会仅仅发生在深圳,本为弱势群体而设的保障房却被有房有车者占有,深动地展示了当今中国的现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件事表明两点,首先是政府信用破产,面对公众质疑,负责部门的回应左支右绌,难以令人信服。其次是社会信用破产,富人冒充穷人,抢夺穷人资源,已经毫无礼义廉耻可言。实际上,真正值得人们所忧虑者不在保障房之一例,而在社会已经形成普遍认知,弱肉强食乃是社会法则,而本应抑制社会不公的政府同时却又在助长这一法则。长此以往,这样的社会离崩溃实不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