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每年一度,教师们都会来到这个大厅,跟同学们一起举行毕业典礼。首先,我要祝同学们圆满完成学业,获得学士学位。这四年中,看着你们一步步成长,我对你们的成长感到欣慰和作为一个教师的满足。此时此刻,我想到《论语.子罕》中的一句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在感叹什么?我们一般认为这句话是在感叹时间的流逝,今天在这里我对此却有一种新的体会。 两千多年前,孔子曾站在一条河边,看着眼前永恒而充满变化的事物,他一定也会想到自己的学生。孔子一生有很多学生,贤人七十,弟子三千。一代代的学生从他那里走出,就像河水一样不断从他眼前流过。他感到怅惘,他已经垂垂老矣;更感到欣慰,他的事业后继有人。这样的解释并不是引喻失义,就在同一章里,孔子还说了一句:“后生可畏”。其实,这句话里还包含着中国文化的一个秘密。 中国文化将人的生命看作是一个自然过程,面对个体生命的短暂,不喜不惧,每个人都是前人生命的延续,也是后来者的祖脉,迁流不居,不舍昼夜,这条生命的河流不是同一条河流,又是同一条河流,所谓“生生不息”,“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说到底都是源于此。因此,无论是鲁迅提到的“中间物”,还是胡适领悟的“不朽”,这些接受过良好西方教育的先哲,在终极关怀的体认上,最后都回到了中国文化本位的立场,像孔子一样,将生命看作一种永恒而变动不居的整体性现象。中国人正是依靠这种对自然的信仰,达到了别的文化需要宗教才能获得的永恒感。 所以中国人重视人际血缘,也重视文化传承。你们所学的专业是中国文化,自然也肩负着把中国文化传下去的责任。当然,无论你们将来选择具体做什么,你们所学到的知识对你们的事业或许能起到作用,更重要的是,你们学到了如何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对你们的人生应当是有帮助的。 对于同学们个人来说,也可以将自己的人生看作是一条不舍昼夜的长河,大学四年只是一段重要的人生过程,不长也不短,犹如万山碎石间的奔流,有艰苦,也有快乐。如今你们这段历程已经结束,即将进入另一个阶段,虽然每个人的选择有所不同,但我相信你们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面的路更长,未来需要你们自己去开拓。一个人要有不舍昼夜的精神,他的生命之流才会充满活力。最后,想引用西哲罗素的话,作为给大家的临别寄语。罗素在《我为什么而活着》中曾说道:“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希望同学们能永远保持这样的激情。 祝同学们一路顺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