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时候感觉自己很愚笨,一直在寻找着木头沟,却不知道它在古时候就已经很有名了, 因为在历史上,木头沟的水涵养了高昌绿洲,使得高昌故城光照千秋。
木头沟位于吐鲁番盆地中部,发源于天山博格达峰,经由南坡砾石和黄土地带,穿越火焰山,流向吐鲁番的二堡、三堡乡,全长不过百余公里。
我们这次进的就是木头沟河的主沟,从水利上讲是主河道,和它平行的有很多小支流,只是水量极小。这条主沟河水一年四季水长流,它的水流发源于远处的天山山脉,有雪水也有泉水,很多泉眼的补充,使得主沟的流水不断。
当然,由于温室效应,木头沟水现在的流量比起往年极小,穿越火焰山时,宽度不足2米,较玄奘当年凭舟楫渡河并连马带经跌入水中时要更轻松逾越。
《史记
河渠书》中,记载汉武帝时期,陕西大荔一带开龙首渠,引洛水灌田。其中对地下暗渠的描述相当符合坎儿井的特征。迄今发现的最早实物,则是2004年当地学者在火焰山深处胜金乡木头沟村发现的一条长约30多米的乌江布拉克坎儿井,它是1400多年前为修筑乌江布拉克烽火台而建的。
木头沟河是胜金乡的一条主要河流。木头沟河水流出天山后,经吐鲁番盆地高温蒸腾并渗入沙砾,流量减少,到了胜金口几乎渗尽,因此人们叫它“渗尽口”,又因不雅、不吉利,遂改谐音为“胜金”,一直延续至今。
还有一种传说:当年玄奘西天取经路过木头沟,沟中水流湍急,无舟楫涉河,连马带经跌入河中,涉过河后,经卷湿透,便展开经卷在一平整大石块上晾晒。此石至今仍存于河谷口,人称“晒经石”或“圣经石”,久之,该谷口改称“胜金台”或“胜金口”。
现在再说一说木头沟里的古迹吧,怪不得我们在村子里到处转悠时,一村妇问我:你们来找什么宝贝?我楞了,说我们是来拍照,她笑了起来:这里都是土包包,烂房房,有啥可拍的?
回到乌鲁木齐我就查了很多相关资料,下面就是其介绍。
五月我将再去木头沟,沿资料描述之地,一一拍片记录。
最著名的就是----胜金口。
胜金口地处由东向西行的丝路北道间,两侧山高险峻,主峰胜金峰海拔850米,赤红金砂,巍峨壮观,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胜金口现为312国道途经之处,向西可达北疆南疆,向南可达高昌、鲁克沁绿洲和玉门关、罗布泊、楼兰,向东可达哈密绿洲,向北逾天山可达北疆大草原,历史上商贾驼队、兵车战马多经由此地。
伯西哈千佛洞遗址-----
不算陡峭的黄土崖壁上,在一条较浅的水沟两侧,矗立着遗址,它是由9个洞窟和一座寺院组成,洞窟分列沟谷两侧,寺院坐落于西侧。伯西哈千佛洞寺院遗址似一座烽燧,残高5米,底座宽约20米,呈正方形,寺院面西的佛龛已残破。
木尔吐克萨依戍堡和烽燧-----
位于火焰山东木头沟河岸边1公里处,海拔约350米,戍堡围墙残高4米,长约18米,厚约0.5米,呈正方形,东、南、北三面有房屋遗址,西南角为烽燧,烽燧基底略呈方形,高约10米。
据史书记载,木尔吐克萨依戍堡和烽燧盛时守兵达“拾贰人”,兼具放烽、盘查、守卫功能,为出高昌后逾天山达北庭的第一个军事堡垒,同时又起着照应丝路北道烽燧线的作用。
乌江布拉克烽燧------
这里距木尔吐克萨依戍堡不远,约半公里,在火焰山北麓黄土台地上,木头沟从其东侧自北向南流过,东南不远处为胜金乡乌江布拉克村。在烽燧前尚有一眼泉,周围有几棵白杨树和一户维吾尔族人家的土屋。烽燧全部用黄土夯就,基底为方形,基底向上呈梯形,残高约7米。
“布拉克”为“泉”之意,在干旱酷热、少雨、寸草不生的火焰山麓有一眼泉水,不仅令人心沁,而且惊异。
东土墩烽燧-----
位于木头沟河东500米处的一条北、南走向河谷中海拔约270米、高6米的黄土墩上,黄土夯就。
煤窑沟烽燧----
就在胜金乡煤窑沟断崖东侧。煤窑沟是木头沟的支流,河床遍布卵石,距天山峡谷口5公里,这个季节无水,只有不高的煤窑沟烽燧独立在河岸边。
煤窑沟烽燧长宽还不足8米,高约6米,为土坯建筑,建筑形式由基部向顶部呈梯形逐渐收缩,有几级台阶绕至烽顶。
泉湖萨依烽燧--------
沿煤窑沟向东南3公里处是七泉湖萨依烽燧。此座烽燧虽也为土坯结构,但较煤窑沟烽燧要保存的更完好。
七泉湖萨依烽燧为方形,长宽大约8米,高越7米,底部向上呈梯形,烽顶有一长方形平台,长宽约5米。烽燧墙基厚约1.5米。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木头沟不平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