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海同心承圣道,两岸礼乐启新章

(2025-10-01 17:33:28)
标签:

时评

文化

四海同心承圣道,两岸礼乐启新章

2025年9月28日早上7点30分,北京海淀区温泉镇白家疃广场,由北京四海海孔子书院主办,台湾三一寰宇文化协会、台湾一带一路经贸发展协会等协办,以及两岸民间文教团体、商界、学界和高校留学生等共同参与的两岸共祭至圣先师孔子2576年诞辰典礼在一首《夫子颂》中拉开序幕。

祭孔典礼声韵悠扬,传递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济世情怀。此次典礼在服装、祭品、配乐上均体现“创造性转化”:礼生汉服以黑红黄三色寓五行之理,主祭官服饰则取“中庸之道”之意,简洁得体;祭品弃用古礼“太牢”,改以时令五谷、鲜果,彰显“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配乐采用交响乐改编的《诗经·清庙》《论语·各言尔志》等曲目,歌词融入《论语》中的名句“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让千年经典与现代音乐交融共生。

“今年的祭孔大典是为纪念至圣先师孔子2576年诞辰。”四海孔子书院院长冯哲表示,“我们以土、棉、麻、盐、米等自然作物献祭,为表达天地对我们的生养之恩,并在平和雅正的乐曲中,以雩舞的生意、武舞的奋发、佾舞的柔顺,表达亲师对我们智慧启发的感怀”

典礼中,三支特色舞蹈成为亮点,以不同形式诠释儒家思想精髓。

雩舞者着明黄汉服,动作如春风拂柳,暗合“敬天法祖”的哲思。来自北京市四海孔子书院的学生表示:“排练时,老师让我们想象自己是在向天地、向先师诉说心声。”

武舞者身穿红衣,持棍棒而舞,以“止戈为武”诠释儒家仁爱思想。“孔子主张‘射不主皮’,舞棍不是为争胜,而是学先师以礼化人。每一次挥舞棍棒,都提醒自己心怀敬畏。”

佾舞舞者身着素白霓裳,步伐优雅如云鹤翔集,再现《礼记·礼运》中“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的庄严气象;一位观礼的台湾学者凝视舞队,轻声感慨:“今日见师生以如此庄重之姿行礼,才懂何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四海孔子书院院长冯哲表示,“通过纪念孔子,两岸同胞共护中华家园、共创中华文化荣光,这是对中华民族复兴最真挚的期盼和祝福,也是对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积极贡献。”

祭孔典礼结束后,第六届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研讨会如期举办。本届研讨会聚焦新时代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的路径和方法,以此展开深入交流和讨论,旨在增进两岸文化认同,推进“两岸共同传承,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心灵契合与社会融合”这一美好愿望。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人民政府及北京四海经典文化传播中心共同主办,北京市台办副主任张磊、海淀区政协副主席赵寒、  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委员汪诞平、中国国民党中常委孙健萍等两岸交流代表出席了本次活动。

与会者一致认为两岸有许多无法割舍的文化要素,如两岸共同默守的做人处事原则,共同默守的国家观念,共同默守的祖先源头,共同默守的家庭观念,共同默守的价值观念等等。默守,不是意识形态,而是天生自然的倾向。

文化是民族的根脉,文化认同就是民族认同。唯有根脉不断,民族精神才能代代相传。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文化上的共鸣构成情感联结的基石。坚定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两岸人民要像石榴子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通过教育传播、民间交流与媒体互动,深化对共同文化符号的认知与传承,才能让文化认同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海同心承圣道,两岸礼乐启新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