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媒体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
 (2024-07-25 17:53:45)
	
			
					(2024-07-25 17:53:45)		| 标签: 时评文化 |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真理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阐发其意蕴,彰显其价值,弘扬其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和流行文化
中国的文化从一开始就注重精神修养,强调“文治教化”“人文化成”“以文教化”的思想。汉语中文化的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末年的《易经·贲卦》:“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生力量,文学典籍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精神家园。商王武丁时期的“四方风”甲骨刻辞、“四阁四库合璧”的《四库全书》、藏汉蒙满四种文字的大藏经雕版……这些历经沧桑流传下来的甲骨、简牍、古籍文献、雕版拓片等,凝聚着古代先贤的深邃思想,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既是各个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印迹,又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为中华民族培根铸魂奠定了坚实可靠的文化基石。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汲取营养,与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审美需求结合起来,以新的表达形式重释经典,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最为典型的是纪念屈原与端午节的结合,诗人、诗歌和民俗文化相融合,将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忧国忧民的仁义之道,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家国情怀,升华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每逢端午节,食粽子、系五色丝、赛龙舟,这些本为祈福禳灾的习俗转化为纪念屈原的活动,屈原的君子品格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具有中华美学精神、中华民族特色的题材,以视觉化的形式阐释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成为文艺创作者的自觉追求。近年来,由中国神话传说改编的动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白蛇:缘起》等影视作品深受观众青睐,《长安三万里》塑造了以高适、李白、杜甫、王维等为代表的盛唐诗人群像,电影选取了48首耳熟能详的千古名篇,将观众带回了群星璀璨的大唐盛世,激活了镌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和文学记忆。
传统文学融进了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流行文化,文学与文化融为一体,呈现出多元互动、共存共生的形态,并起着“以文化人”的作用。传统文化赋能文学经典,使文学融进了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推动着文化的建构,文学被赋予了神圣的文化使命。
数字技术赋能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新表达
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第一力量。从口耳相传、文字书写、印刷术、电子媒介到新媒体的迭代升级,文学传播的媒介不断地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文学经典的数字化和跨媒介传播对于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深远意义。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引发全球性的社会变革。网络和数字技术广泛渗透到文学的生产、流通、传播和消费的全过程。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国民阅读的习惯正在发生革命性的转变,文字符号化、书籍图像化、文化数字化,受众由阅读型公众变为视听型公众。“国家古籍数字化工程”通过数字技术将束之高阁的纸质本古籍转化为全民共享的数字化资源,读者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就能在网上获取文献资源。截至2023年1月,全国累计发布古籍及特藏文献影像资源达13万部(件)。全国公共图书馆也在积极建构数字图书馆,实现全文定位搜索,汇聚共享。数字技术与平台相结合,让文学典籍“活”了起来,“飞”入寻常百姓家,降低了古籍的使用门槛,拉近了古籍和读者的距离。
随着5G、人工智能(AI)、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裸眼3D、全息扫描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催生了新的文化样式。近年来,以《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类节目借助新技术激活了传统文化,实现了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破圈”传播。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游》《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中秋奇妙游》《重阳奇妙游》以中国传统节日为载体,采用“网剧+网综”的节目编排方式,将古典诗词、神话故事、民俗文化、生活美学融入节目中,重塑传统节日的仪式感,增强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数字技术赋能文学经典,使“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打通了古与今、虚拟与现实,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新表达。
将中国故事嵌入世界话语体系
新时代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国的文化也备受世界瞩目,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追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中国文化。
从世界历史发展的经验来看,大国崛起必然伴随着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将中国故事嵌入世界话语体系,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世人皆知莎士比亚,但西方世界鲜有人知道“诗圣”杜甫。2020年,BBC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一经推出,杜甫就变成了全球“网红”,纪录片把杜甫比作与莎士比亚、但丁一样伟大的诗人,沿着杜甫生前的人生轨迹,从出生到入仕,从开元盛世到战乱流离,用《壮游》《梦李白》《月夜》《春夜喜雨》等15首诗歌回溯了他颠沛流离的一生。文学无国界,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让世界认识更多的诗人和诗歌,是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必由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艺创新的思想源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守正创新、砥砺前行。中国人民创作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的文艺作品,传承了格萨尔、玛纳斯、江格尔等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与现代文化相融相通,与当代艺术相结合,以“创新”的方式发展出歌剧、电影、电视、动漫、游戏等艺术形式,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如中央歌剧院大型原创歌剧《玛纳斯》的唱词以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为蓝本进行二度创作,词风既有民间说唱文学的鲜活生动,又融入了现代诗歌的恢弘瑰丽,音乐既有交响乐的雄伟壮阔,又将民族乐器融入其中,实现了文学遗产与歌剧艺术的创新融合。这些对“三大英雄史诗”的改编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创作素材的当代艺术契合了当下民众的精神需求和审美取向。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是从传统文化中深挖价值内涵、萃取文化基因、提炼核心价值,获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创新性发展是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双向赋能,文学与技术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赋予传统文化新的表达形式,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和文化滋养。
社会科学报社
2024年07月22日作者: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艳
							
		前一篇:两岸专家学者在重庆共话融合发展
										后一篇:寡言养气,寡事养神,寡思养精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