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程游戏化——让课程自然生长!

(2015-03-02 14:34:03)
标签:

教育

幼儿园

分类: 教育思绪

    近来,课程游戏化成为我园的热点话题,无论是计划的探讨还是教研现场,总是围绕这个关键词在进行,当然也是让大家不断的产生困扰和试图突破的地方。

    从字面来分析,我理解为三个词“课程”“游戏”“化”,首先是课程,幼儿园以“一日活动皆课程”为理念,所以课程游戏化首先明确了需要游戏化的范围,即需要涵盖幼儿在园的方方面面。当然这其中包括幼儿的所听、所看、所为,也包括了教师的言行举止等等。其次是游戏,当然实际的角度来看,不可能把一日活动都变成游戏,在解读文件的过程中,也一再强调,是把游戏精神渗透到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即在一日活动中渗透并体现出“自主、自由、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作为教师,需要反思的是在幼儿面对的一日活动各环节中,是否能够体现出这些,实实在在的行为体现或者是显性状态是什么?这些是标准,知道标准方可大胆为之。

    从年前大家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即课程应当是自然生长的,这种自然生长是顺应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的,是符合儿童的发展和特点的,自然生长的过程就是儿童活动的过程,兴趣延续的过程,能力发展的过程,品质养成的过程。

    以主题课程为例,原有的主题课程中,预设内容占大多数,即教师首先确定主题,再结合自己对幼儿兴趣和身心特点的理解,对主题的结构和内容进行预设与安排,或者根据领域安排相关的内容,或者主题实际对各领域略有侧重,在这个过程中会对幼儿进行相关的分析和判断,但本质上还是需要由教师确定内容和组织形式。即教师已经将课程这个大树的轮廓画好,幼儿只需要跟随教师沿着这个轮廓生长即可,最后长成的模样早已设定好,略有生成的枝桠,但不影响整棵树的定型。所以最后进行课程后审议时所呈现的课程结构与前审议时差别不大,略有小调而已。

    但从课程游戏化的角度来审视课程的生长,不应该是这样一个过程,它也许是一个自然的、生态的生长过程。首先,教师对幼儿需要有观察和了解,从观察和了解中发现幼儿当下的兴趣和关注点,从中找到那颗课程的“种子”,把“种子”再投放到幼儿的土壤中去,通过幼儿对种子的培育、生根、发芽,教师通过观察、倾听、交流进而确定它生长的姿态,然后根据需要,做好支持和引导,以使它能够不断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最后才形成一棵完整的课程大树。

    幼儿园的课程应当向胡杨林那样自然生长,千姿百态,这样的课程也许方能满足幼儿一百种的需要,一百种的生长,一定不要像盆景那样,千树一面,失却了自我和自由的状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