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活动密度通常是评定一节活动目标达成或锻炼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主,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假使将幼儿在活动中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作为学习“密度”考量的标志,那么幼儿园的各类活动中,此类密度有待提高的空间还有很多,尤其是在我们的集体教学活动中。
我以为教育对人的影响通常会有显性和隐性两种形式存在,显性的结果通常会在一个人短时间内的言行举止中呈现在教师的面前,比如一节活动后孩子对于知识技能的显性掌握和表现表达,而隐性的内容则无法用我们的感官来感知觉察,甚至它需要很长时间的潜伏后才能转变成为显性的作用结果,这些内容更多的是对一个人的情绪情感、人际交往、兴趣爱好甚至价值观、世界观等等方面的左右。从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现状来看,我们在制定目标和组织实施的时候,比较容易会被显性的目标所牵引,而忽视了隐性教育和发展的存在,这种现象通常会表现为各类集体活动中给予孩子的“密度”严重不足。
比如:一节大班的美术活动中,教师为了让孩子们想象表达出小蚂蚁的各种生活状态,在活动开始的引导上费尽功夫,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的启发、追问,孩子们交流的不亦悦乎,仅仅一个引导的环节就用了整个活动近一半的时间。而孩子们真正想象作画的时间也就五六分钟,剩下的时间再邀请幼儿分别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述和评析。再比如,一节小班的歌唱活动,老师需要用图谱进行辅助教学,而图谱的出示需要孩子在观看动画和听教师说歌词的基础上逐步呈现出来,于是仅仅这个环节就用去了十多分钟的时间。整个活动孩子对整首儿歌的感知不过两三遍而已。再比如,在一节小班科学活动中,孩子们用各种各样的工具来尝试吹泡泡,最后用一根“毛根”来尝试,老师的意图是让孩子发现弯成一个圆圈后沾了泡泡水便可一吹出泡泡来。但大部分孩子都没有发现这个“秘密”,终于有几个孩子发现并吹出了打泡泡,于是教师开始集中、邀请展示,引起其他孩子一阵惊喜,正当跃跃欲试的时候,老师宣布活动结束了。
从这些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活动在目标设定的时候往往不能够很好的把握住活动的核心关键,教师在组织实施的时候也往往会因为自己预设的牵绊,导致很多无效或者无意义的组织行为出现,其结果是孩子可能会沿着教师活动预设的路径一步步前进,但最终结果是剥夺了孩子对内容本身的感知和体验,也就是消弱了孩子的学习密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