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寻读南京浦口火车站聊天群 |
分类: 人文南京 |

2021年4月10日,太阳从云层里露出了笑脸,晴空万里,多日的阴霾一扫而光。由南京市全民阅读办主办的“2021共读南京”四月品读书目是《我们的大桥》,在融融春日里和书友们漫步浦口,寻访百年老火车站。
计划有变
南京是一座充满了文艺气息的城市,至今仍然保留着轮渡过江的方式。从中山码头坐轮渡去对岸,在甲板上迎风玉立,天地间纤云四卷,悠长的汽笛声仿佛从上个世纪穿越而来……
原来的线下寻访设想是下午2:30点钟在中山码头集合,乘轮渡过江到浦口火车站,体验浓浓的民国风。可是中山码头和浦口码头从4月6日开始进行为期40天的维修,中山码头按照惯例安排了接驳公交,每半小时一班到浦口,但是考虑到报名的书友比较多,一辆车坐不下,最后决定改在浦口火车站集合,时间也向后推迟了半小时。

穿越大半个南京城
从我的居住地到浦口站需用时两小时左右。12:30准时出发,在莫愁湖公园换车时,突然刮起一阵大风,把梧桐树上的絮吹起来,好像下了一场黄色的雨。人们猝不及防,刮的头上身上到处都是。这阵风太大了,我感觉脖子上后背上已经痒痒了。由此联想到群里的书友,他们此刻也正在从不同的方向穿越南京城,过长江大桥,往浦口火车站赶,不知是否顺利。
13:49,徐恵宇到了,在群里发浦口天桥烧饼铺的照片,说好吃!别克楚耶、追忆逝水华、采芝、曾奕等,也都来的比较早,在火车站周边溜达拍照。活动的组织者俞哲骜是郑和研究会海丝文化志愿保护者分会会长,自称是“桥三代”(大桥人的后代),虽然年轻,但热情朴实,办事周全,不厌其烦地解答各种问题,活动没开始,群里已是一片欢腾。估计活动会比较晚,大家饥肠辘辘,就预先定了100个天桥烧饼到时候给大家临时充充饥。
14:02,读书mandy@棒说,我们已经到了,这边在大搞建设。雪岭云杉说,哎呀,稀里糊涂地地铁坐反了,又回头,估计时间有点紧,可能迟几分钟。

“隔空拥抱大家!”
浦口火车站是个百年老站,民国风韵最为浓郁,是《背影》故事的发生地,也是多部影视剧的拍摄地。大家听说后来寻访的积极性非常高,20个名额很快就“秒光”,放到30个,还是不能满足,想方设法来报名的超过了40位。
我是14:55匆匆赶到车站的,平日冷清的广场今天异常热闹,旅游的、参观的、写生的、晒太阳的,这里一堆那里一群。志愿者们在停灵台附近挥着蓝色的旗帜召唤书友,已经基本到齐了。有十几个小朋友,从小学二三年级到初中生都有,其中睦邻读书房来了10个孩子,由省朗诵协会副主席汤老师和家长带着,兴冲冲地来参加活动。市阅读办的王健老师是活动的具体策划组织者,因为腿部受伤不能前来,在群里看到这么多人过来,兴奋地在留言:“隔空拥抱大家!

小朋友听得专注
三点钟活动开始,大家先拍合影,市阅读办张红伟老师做个开场白,我简略讲述浦口站、轮渡、中山码头的历史,回望在没有大桥时光里的故事。小朋友们站在前面,听得很专注。我为了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也临时准备了几个问题,穿插其间,例如“浦口这个地名是什么意思”,“这里为什么是火车的尽头”,“我国还有火车轮渡吗”,“南京长江大桥设计每天的汽车流量是多少”?
小朋友抢答很踊跃,前三个问题都很快地回答出来了,最后一个问题在逐步启发下也回答出来了,俞哲骜不失时机地送上奖品。据说有个小朋友看到别人回答出来,而自己回答不上来,还委屈地哭了。给妈妈说,别人都会,我为什么不会呢?整整半个多小时,孩子们站在强烈的阳光下,始终精神饱满,没有一丝懈怠。这要归功于汤老师常年的义务训练,孩子们普遍智商高。反观有的家长已经坚持不住,寻个凉荫的地方坐下来歇着了。
听到汤老师的事迹,查百度有好几条关联信息。2019年6月28日,中央文明办发布2019年6月“中国好人榜”,汤德珍上榜,被评为“助人为乐好人”。 真了不起,创业妈妈,一个有理想的追梦人和播种者!

紧急“救场”
讲完讲演后去浦口站内参观。来到车站左侧的大门口,只见铁将军把门。看门的师傅说,没有接到通知,不能进,不知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大家拥在大门口,不仅有书友,还有不少慕名而来的参观者想借机跟着进去。眼看一时半会解决不了问题,俞哲骜就说,我带他们先去红房子那一带参观吧。
人们被带走了,这时一位头戴鸭舌帽、男装打扮的年轻姑娘走上前来,自我介绍说是泰山街道党委分管宣传的王钰,泰山街道也是这次活动的承办单位之一。看到联系有困难,就主动打电话和有关方面联系。电话很快就传给门卫师傅,俞哲骜带着队伍过来进到站里。王钰不仅紧急“救场”,还抓拍了很多照片,第一个传到群里。我当晚编发博文,有几张照片就是她拍的。
此次活动,俞会长和街道王主任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他们年轻干练,青春时尚,关键时刻舍力上前,这样的年轻人现在已经很少遇到了。
青春是最美的诗行,应该由我们大声的朗诵。
深情演绎
江苏朗诵协会的杨李兵、季旭青报名参加活动并主动请缨,穿着民国年代的旗袍,深情朗诵朱自清的经典名篇《背影》,杨李兵老师的儿子建筑设计师朱道远给大家解析了浦口站的建筑艺术特色。一栋米黄式建筑大楼用时六年才完成,由一根根柱子从主楼延伸直通月台,形成伞形长廊,长廊与轮渡码头的拱形雨廊相连接,为远行的旅客遮风挡雨。浦口火车站及其附属建筑已被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栋充满异国风情的建筑注定要享受它的荣耀。
书友们围成一圈,兴奋地畅谈自己和南京和大桥和浦口站的故事,在站台上拍照合影。这次活动也吸引了不少摄友,其中还有女摄友,扛着长枪短炮拍个不停,直呼过瘾。
品尝天桥烧饼
参观完火车站,俞会长带大家去逛老浦口。这里房屋低矮,店铺老旧,墨绿斑驳的老墙很有历史感,沉淀着上个世纪的风雨,仿佛是被忘却的时光。天桥下烧饼铺的夫妻俩是安徽人,来浦口已经20多年了,口碑极好,已经成为网红。一块钱三个烧饼,虽小却沾满了芝麻,一层层的脆香,为在老街上寻找美味的旅行增添一份欣喜。
老浦口正在消失,将被打造成民国风情街,只有镜头还可以记录这一切。时光请慢些吧,让我们的心慢慢流淌在自由的行走里。

“哪怕几分钟也行”
活动吸引了不少文青,其中有三个女大学生一直跟着访读队伍,有些胆怯地询问,是否能跟着进到车站里。她们说,我们是在大学里学美术的,对浦口站始终情有独钟,已经来过几次了,大门一直紧锁着。希望能带我们进去,哪怕几分钟也行。因为跟队的人太多,进站的时候采取点名的办法,几个大学生没能进去,心有不甘,扒着大门向里边望着。
看门师傅也被她们的这份执着打动,活动临近结束时让她们进来看一会。她们兴奋地跳起来,手机拍个不停。临走时,一个劲儿地深度鞠躬致谢。

热闹的聊天群
活动结束后,大家意犹未尽,纷纷在群里留言,述说心得体会。孩子们在回来的路上各个都说是收获满满,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有的小朋友听了故事要看书,家长当即到书店去买,书店没买到又在微信里咨询买书途径。有位家长说,我女儿的志向就是成为一名语文老师,然后再成为作家,就和杨老师的人生轨迹一样。
林海音说:“我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在读书中成长,也在读书中感悟,读书会使人优秀自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部分孩子会因为做自己喜欢的事而陷于心流之中。将兴趣玩到极致,并且长大后以其为生,取得非凡成就,说不定哪天写作天才就在这群孩子里产生。
看到群里热议的情景,张红伟老师说,此次浦口火车站寻访阅读活动影响了一批人,掀起了一阵阅读学习小高潮,这正是我们市阅读办倡导全民阅读所期望的。
王健老师说,这次活动确实很成功,各种变化和巧合,可是结果出人意料的圆满。杨老师的文、俞大哥的小烧饼、泰山街道的“特别通行证”、大小宝宝们的笑容、数不过来的镜头,语言不能尽述,心能感受到。
活动花絮和摄影作品附后。


































本文照片由鲁仁、幸福谁都想要、徐惠宇和笔者(排名不分先后)拍摄,谢谢各位摄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