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徐州铁中73届高中纪念 |
分类: 故乡明月 |
1983年5月29日清晨,春风荡漾,碧空如洗,故黄河畔的徐州铁一中校园沐浴在金色的霞光里。73届高中毕业班的同学们从四面八方陆续来到母校,参加离校十周年纪念活动,在签到簿上工工整整地写上自己的姓名、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
在这里,我们曾经生活了五年,母校是我们成长的摇篮。遥想当年,我们还是一群懵懂无知的少年,在当时那个物质匮乏、生活艰苦的环境下,大家怀揣梦想,朝夕相处,同窗苦读,发奋努力。回想起来,那时的一桩桩、一幕幕仍然历历在目。
十年来,我们日夜思念母校。校园生活象早晨的露珠和阳光,给人以朝气蓬勃的精神滋养和美的遐想。我们时常激动地回忆起那团结友爱的集体,书声朗朗的教室,生龙活虎的球场;去农村支援夏收时,同学们你追我赶,挥汗如雨,镰刀掀起层层麦浪……其是纯洁无瑕,新美如画,令人神往!
纪念会在新近落成的园丁大楼阶梯教室举行。会场中央悬挂着巨幅标语:“回首过去,展望未来,互相鼓舞,共同前进。”主席台上摆满了盛开的鲜花,人人喜不自禁,笑逐颜开。
九点钟,高秋缪同学庄严地宣布大会开始。原班长到台前点名,同学们一个个地起立答“到”,神情还是那么严肃认真,顷刻间回到了学生时代的教室里。高秋缪同学一一介绍了应邀到会的学校领导和老师,同学们起立,恭恭敬敬地三鞠躬。来自各单位的同学代表向母校赠送了锦旗和台历。母校回赠了由文化巨人郭沫若1962年题字制作的校徽,大家高兴地别在胸前。
江逸之书记代表学校致了贺词,原校团委书记周传山、班主任张希凤、傅振亚和同学代表陈玲先后讲话、发言,激起了全场一阵又一阵经久不息的掌声。张广英同学宣读了因故不能前来参会的陈雪廷老师和马洪立同学的贺函。陈艳、路建民同学因有临时工作不能前来,特写信给高秋缪同学,并向师生致意,预祝聚会圆满成功。刘宝华同学当场赋诗一首:秋暮夕照呈紫辉,照钟垂落谷声归。寒风雨露费旧灭,冬芽破土揽新坤。张学尘老师有感于同学们人人意气风发,鹏程远大,欣喜之余,爰诗一首:犹记弦歌诵,桃李忽芬芳。风顺帆扬起,征程万里长。
文艺联欢会开始了,孔祥富、赵子然等同学演唱了《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就靠我们这一代》、《祝酒歌》,徐巨原同学表演了精彩的外国电影对白,侯绪恒老师满怀激情地朗诵了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刘好贤、李铁城老师分别用俄语和英语纵声演唱了外国歌曲。这时,徐州市邮电局通过电话传来了远在加拿大学习的宋毅军同学用英文打来的贺电,真是喜讯连着喜讯!最后,由市音协副主席孔庆泉老师指挥大家合唱《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轻快活泼、充满青春旋律的歌声,汇腾着青年人、中年人和老年人的滚滚热流,扩发出震撼人心的伟力,把纪念活动推向最高潮。
纪念大会后,师生合影,参观校园。同学们在树荫下自发地围成了一层又一层,聚集在老师的身边,畅叙师生之情,回溯十年的变迁——
12时40分,纪念活动结束了。师生们依依不含,再一次热烈地握手,再一次亲切地叮咛,再一次相互约定:常回学校看看!
“常回学校看看!”我记下了这感人肺腹的场面。童年是一场梦,少年是一幅画,青年是一首诗,人生各个阶段都有特殊的意境,构成整个人生多彩多姿的心路历程。难忘的高中时光恰似流光溢彩的画卷,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历久弥新,永不褪色。 同学之间的友谊更是陈年老酒,时间越久越是醇香甘甜,永如初见。
1983年6月记
同学们在签到簿上签字
纪念会会场
高秋缪同学主持会议
同学代表向母校赠送锦旗,左四为校党支部书记江逸之,左五为校长俞福才
原学校团委书记周传山讲话
学校领导向同学们赠送校徽
高中1班班主任张希凤老师讲话
高中2班班主任傅振亚老师讲话
同学代表陈玲发言
张广英同学宣读因故不能前来参会的陈雪廷老师和马洪立同学的贺函
刘好贤老师演唱俄语歌曲
李铁城老师演唱英语歌曲
徐巨原同学表演外国电影对白
参加纪念活动的同学
高中1班师生合影
高中2班师生合影
纪念册由傅振亚老师题字,张源、何景云同学设计。纪念活动照片由杨德松老师和张生良、王昭鹏同学拍摄,文字由杨洪建同学撰写。
团支部活动合影,第三排左起为马敬亚老师,第七为周传山老师,第八为杨珠维老师
女同学毕业留念(1972年12月)
时间从不停歇,只有照片记录了那一刻的停留。帧帧老照片,保存了时代的温度,定格了一张张青春洋溢的笑脸。欢迎同学们提供老照片,留下美好的记忆。请在照片下面注明拍照的时间、地点和内容,以便于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