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纪行|海口街头的薏粑

标签:
海口街头薏耙美食 |
分类: 海南纪行 |

“薏粑”为海口话音译。“薏”和“意”谐音,就是表达心意和良好愿望的粑。其它市县叫法略有区别,也有叫燕粑或忆粑的。薏粑是海南传统小吃,各地都有吃薏粑的习惯,以海口、琼山、定安、文昌等地最为普遍,每逢家人过生、女儿出嫁等喜庆日子都会做出来吃,让全家人都沾上喜气。1959年,周恩来总理视察文昌时,当时的县政府就用薏粑招待周总理,周总理品尝后大为赞赏。海南人不但自家人做着吃,还赠送亲戚和朋友。例如遇上乔迁新居、孩子满月等喜事,都要精心做上一筐或一担薏粑送上门去以示祝贺。
薏粑的来历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传说在300多年前,海南某村有个张大娘带着儿子阿春相依为命过日子。阿春身体健壮,练就了一身好武艺。18岁那年就离别了母亲,在郑成功部下当海军打倭寇。张大娘思念儿子,每逢中秋佳节,就做了儿子在家乡时最爱吃的粑,摆在月光下,焚香祷告,对月怀思。冬去春来,不觉整整30年过去了,还不见儿子回来。那年中秋佳节,正当张大娘在月下祷告时,儿子阿春突然出现在面前,母子相会,悲喜交集。阿春从白发苍苍的母亲手里接过了“忆粑”,喜庆团圆,此粑因此而得名。后来,人们习惯把“忆粑”写为“薏粑”或“燕粑”。
在海南,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孟兰节(也叫中元节),家家户户也都要做薏粑。七月十五也叫鬼节,将粑放在门外给野鬼们吃,封其嘴巴,不让其兴风作浪。也借此冀望把以前的一些不如意和所谓的“衰气”一并收拾打包送走,以祈求好运,保佑家庭平安。
薏粑的馅皮主料采用大米加糯米粉,辅以花生油、白糖。大米是用来调节粑皮柔软度的,糯米太多会太软,加入大米会增加硬度。加入花生油会让制作出来的薏粑不粘手,也更柔软爽滑。白糖会让粑皮绵甜入口。
在过去薏粑都是全手工制作,所以一般只有特别的日子才会制作来吃。花生仁馅、芝麻馅稍稍简单些,椰子丝馅是最花时间的了,以前农村家家户户都会种上几棵椰子树以备制粑时采用。首先要选择老椰子,把椰子壳砍开,把椰子肉刨成丝,然后再混合着白糖或红糖,放到铁锅里炒熟。制作时首先将糯米跟大米按适量比例淘出,在清水里浸泡上两三个小时,使之变软,然后捞出掠干,用石磨碾成粉末状。支起大铁锅,用木材烧热,把适量清水、面粉、花生油、白糖倒入锅里,用大铁铲不断的搅拌,避免粘锅烧焦。熬制一段时间,水慢慢蒸发掉,面慢慢稠起来,取出后捏成粘稠均匀的馅团,包上馅子,放入竹筐蒸笼内,大约蒸煮50分钟后,就可以出锅了。轻轻地咬上一口,粑皮的柔软爽滑不粘牙,粑馅的香甜芬芳不甜腻。一个薏粑吃罢,心情就如同春雨中生长的椰子树新叶鲜亮起来。那份快意甜美,连接久别的时光。
上世纪80年代后,海口的一些大排档率先把薏粑摆上了餐桌,随后一些高档酒店也把薏粑作为饭前糕点摆上餐桌。由于极富海南地方特色,薏粑还获得了“中华名小吃”认证。很多海南华侨、在外工作游子,偶尔都会寻找吃上一两个薏粑,因为那薏粑是满满的家乡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