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这是徐州民间久已流传的说法。确实,徐州人对于吃羊肉情有独钟。每年从入伏的第一天开始,在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里,人们集中在各个酒店、饭庄以及专门的羊肉馆、烧烤摊,吃羊肉,喝羊肉汤。徐州人吃羊肉的胃口之大,令人吃惊。伏羊节里,究竟有多少人吃伏羊,谁也无法统计出一个准确的数字,有人说其规模足以申报吉尼斯纪录。徐州人的羊肉吃法,也不同于他处。吹开红艳艳的辣椒油、翠绿的香菜末,奶白的羊肉汤浮现真面目,大口喝汤,大块吃肉,直吃到大汗淋漓。
众所周知,吃羊肉是“发汗”的。在寒冷的冬日里,吃着热气腾腾的羊肉是再好不过的美食。但是,敢于标新立异的徐州人反其道而行,在伏天吃羊。这古老的习俗,既暗合“天人合一”质朴的养生观念,也有相当的科学成分。因为,山羊经春夏两季饲养,膘肥肉嫩,宰杀后肉味醇厚,汤汁鲜美。此外,三伏天人体内有积热,食用了羊肉汤后,汗流浃背,可驱走五脏积热。
形容味道的词语甚多,用量最大的当属“鲜美”二字。而“鲜美”这两个字又是以“羊”为中心,鱼羊为鲜,羊大为美。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羊肉是否好吃主要和羊的品种有关系。徐州地处丘陵地带,青山绿水,青草茂盛,青山羊繁殖率高,生长周期长,肥瘦相间,膻味极小,而徐州人又喜欢大火炖羊肉,因此传统的青山羊肉深受市民的喜爱。从羊肉部位来说,最适合炖汤的是羊头、羊腿、羊肚,炖的时候前期用大火,后期用小火;羊油的熬制则需要小火才能熬制出纯香的味道。喝羊肉汤的时候根据个人口味不同添加调料,一般要加点醋、羊油和辣椒油,然后再放青蒜香菜,其味香醇汁厚不腻,汤色美白令人胃口大开。
黄河古道,冈峦起伏,良田沃土,造就了淮海平原丰饶的物产,这里面既有关于播种与收获的生活美学,也蕴含着迎来送往、包容四方的吞吐之道。徐州向有“无羊不成席”之说,随意地在街上走着,隔着老远就能闻见肆意飘洒的肉香。所有的羊肉馆,无一例外地都把一口大铁锅架在门口,炉膛内火光熊熊,锅内的羊肉“咕嘟咕嘟”地翻滚,驱使你“闻香下马,知味停车”。走进去,保证都是杠杠的“徐州味”!
汉桥羊肉馆最早是个路边店,实诚的老板会根据就餐人数推荐套餐标准,既不会浪费也要比点菜更合适。葱爆羊肉鲜嫩可口,清炖羊脑入口即化。精心烹制的羊肉味道鲜美,没有丝毫膻味。道道菜都用大盘端上桌,让人大快朵颐,大饱口福。如果人多,想正式过足羊肉瘾,还可提前预定,整一桌“全羊宴”。义来春是家30多年的老店,孜然羊肉、孜然羊腰,白水羊排、白水羊腿、白水羊脑,这两类菜品可搭配出丰富的味觉层次。邓记老板很爱筋钻研新菜品,什么菊花羊眼、鞭打绣球、小鬼扛枪等等,光是这名字,也得动一翻脑筋呢。秦老三的精品羊杂,只使用眼、脑、球、鞭这羊身上4种最好吃的食材,再加上肝、肚、肺、血、蹄筋,还有羊肉,10种原料寓意“十全十美“,很是超值。重阳是北区最红火的羊肉馆,烧羊腿、烧羊肉是他的绝活,素菜炒土豆丝炒绿豆芽也是回头客的必点。青年路羊肉拉面馆也开了20多年,简陋的门面多年屹立不倒。汤底香浓,面条劲道,上面再撒些香菜,放上一大块红油,化开在面中,再来盘羊肉,绝对是小馆子的标配。
徐州有句老话:穷北关,富南关,有钱的住在户部山。户部山下的剪子股是条很不起眼的小巷,但它却让许多食客们流连忘返。这里有家刘五羊肉馆,印象中也开了二十几年。每天刚放亮,饭馆前就排起了队伍,一碗羊肉汤,一个烧饼,简单而有营养。那汤是清清的,肉是粉粉的,细细的粉丝白白的,上面的青蒜绿绿的,筷子翻下去,夹起一块羊肉送入口中,真如神仙一般。一碗羊肉汤唆得人鼻尖沁出毛毛汗,僵硬的四肢暖起来,连心情也变得明朗。临近中午的时候,人们从四处赶来,店里坐不下,就在门外背阴处摆起一张张桌子,将就着吃了。在吃客眼里,只要有了羊肉,其他的一切并不重要。食客“哧溜哧溜”的吸纳声和畅快淋漓的赞叹声此起彼伏,让过往行人也情不自禁舌畔生津。我每次回徐州,出了高铁站乘坐70路公交车,直奔刘五羊肉馆。提前约上三五好友,如同过年一般,放开肚子猛吃一顿。这里的羊肉只使用本地的小山羊为食材,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新鲜地道,让人不忍住箸。
在我童年的视线里,山羊是那么硕大,羊肉皮白肉嫩,粉里带红,光鲜水灵。对羊熟悉是因为教科书,但对其肉的味道却相当陌生。我第一次吃羊肉,大约是在1960年代中期,乡下的亲戚牵来了一只小山羊,大约二三十斤。羊杀好后,母亲将生羊肉分成几份,几个邻居每家一份,那几天是我们院子里的节日,一股肉香始终在房梁上飘荡。
徐州作为彭祖的故乡,把对羊肉的热爱演绎到了极致,不仅全国各地的羊肉料理都能在此遍地开花,还创造出了许多经典羊肉名吃,可以说徐州与羊肉有着道不尽的情愫。如果你恰在伏羊节时来到徐州,一定会被全城的羊肉香气所裹挟、感染。不管天气有多热,路边一溜棚子延绵数十米,蹲在小桌上吃羊肉,汗如雨下哗哗直淌才叫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