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秦淮桨声
秦淮桨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1,581
  • 关注人气:1,17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桥记忆】大桥文工团:激情燃烧岁月里的芳华

(2018-05-06 15:38:17)
标签:

南京大桥

文工团

相聚

剧照

芳华

分类: 人文南京

  

【大桥记忆】文工团员南京聚首话当年

     

        2017年底,冯小刚执导的电影《芳华》上映,随着《草原女民兵》的音乐响起,将观众带入了20世纪70年代。殊不知,在1960年代,中铁大桥局第四工程处业余文工团排演了《桥梁女民兵》,个个英姿飒爽,舞姿翩翩,在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时,激起满堂喝彩,也曾经风靡一时。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19534月,为建设武汉长江大桥,铁道部根据国务院(当时叫政务院)的指示,成立了中铁大桥工程局,集中了全国铁路桥梁建设的人才,地点设在武汉。铁道兵副司令员彭敏任局长,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兼任党委书记、政委。1958年,大桥局从各地选拔将近60名文艺青年,组建成较高水准的文工团,吕永兴担任团长。文工团经常到桥梁工地演出,慰问颂扬一线职工,走到哪排到哪。黄河大桥抢险时,文工团到郑州工地,杨恒新根据实地采访的素材作词谱曲,只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就创作出一首大合唱,演出时台下的职工兴奋得把手掌都拍红了。铁道部长刘建章曾经观看了文工团的演出,也赞赏不已。

1960年代初,国家遇到经济困难,大批工程下马,各行各业压缩非生产性机构和人员。大桥局领导考虑到大桥工地分散,职工工作条件艰苦,文化生活相对匮乏,而此时南京长江大桥已经开始建设。为了将这支来之不易的文艺队伍保存下来,就打了“埋伏”,在征求个人意见后,宣布文工团解散,将其中大部分人员下放到担任南京大桥1——4墩建设任务的四桥处。四桥处业余文工团原有团员30多人,也具有很高水准,团长为李道清,指导员周汉森。大桥局文工团员来了以后,分配到各个车间班组工作岗位,他们和四处文工团员们一起,边劳动边创作,排演了器乐合奏《沸腾的桥梁工地》、男生小合唱《桥工赞》、表演唱《四个老汉看大桥》、歌舞《桥梁女民兵》等一批反映南京大桥建设的文艺节目。大桥浇筑桥墩时,机关干部齐上阵,上千人连续四昼夜不停地施工,文工团员们火线演出,精彩的文艺节目极大地鼓舞了职工的士气。1964928日,在秋汛洪水的冲击下,4号桥墩悬浮沉井的锚绳崩断,自重6000多吨的沉井在激流中作最大幅度30米和58.6米的周期性摆动,大桥面临着沉井倾覆、桥址报废的巨大危险。建桥工人以“人在沉井在,誓与沉井共存亡”的英雄气概连续抢险。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职工日夜奋战,文工团“四朵金花”之一的罗时芳任务是记录定位船的摇摆度,多名人员站在不同的位置同时记录。抢险后大家创作了歌舞《抢险》,演员们在滔滔洪水中挽起臂膀,呼喊着雄壮的号子,再现了南京大桥建设中最为惊心动魄的一幕。在此期间,文工团排演了连专业文工团都不敢想象的大型歌剧《白毛女》和《洪湖赤卫队》全剧,排演了话剧《年青的一代》,大型厂矿企业和部队争相邀请前去演出,轰动了整个南京城;为来访的亚非拉各国工会代表团和演出,与日本合唱团合作排演了大型声乐节目,还为南京市节日游园举办过专场文艺演出。在为浦口区贫代会演出歌剧《白毛女》时,演员精湛的表演将观众带入剧情,纷纷往饰演黄世仁、穆仁智的演员身上扔土块石块,还有的代表甚至要冲到台上揪打“黄世仁”……文革期间,大桥职工坚持生产,文工团创作演出了大合唱《大江东去》、器乐合奏《晨练》,移植改编了器乐合奏《样板戏音乐》和舞蹈《采药歌》、《红太阳》等,受到职工群众的欢迎。文工团给桥工单调的生活带来了欢乐。每当有演出,犹如迎来一个隆重的节日。为了不错过这美好的时光,大家总是早早地到场占了位置。1983年,长东黄河大桥开工前夕,文工团到山东黄河桥、河北青龙河、滦河桥工地进行了最后一次巡回演出,才最终完成了历史使命,四处业余文工团宣布解散。文工团解散后,很大一部分人留在了南京。退休之后大家自发地组织起来,继续发挥自己的特长,在社区开展文艺活动,为南京大桥护桥部队表演。

20多年的时间里,不管政治风云怎样变幻,大桥局文工团和四处业余文工团始终坚持战斗在桥梁建设的前沿,每当新的施工项目上马,大家立即奔赴工地慰问演出,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大地、偏远村寨。作为公关与文化使者,文工团也曾到过上海、广州、成都、济南、郑州、长沙、西安、连云港、江阴等大中城市。通过访问演出,密切了与当地政府、驻军及群众的联系。

      得知文工团的讯息后,我辗转联系上了在南京居住的罗时芳和杨恒新老师,他们又热情地联系到其他7名原文工团员:洪凤艳、谢文南、王炜、张振山、朱延林、郑耐春、张文英,其中有文工团的乐队指挥、作词作曲、独唱演员、乐器演奏、歌剧《白毛女》剧组两个喜儿的扮演者和杨白劳的扮演者55日立夏这一天,大家相聚在浦口桥工新村的老员工活动中心,接受南京电视台五集专题片《国家记忆》摄制组和大桥局《桥梁建设报》的集体采访。翻看精心保存的演出剧照,回首桩桩往事,当年演出小歌舞《侉地瓜》时还是十七八岁的小姑娘,如今已是七八十岁的老太太,进入耄耋之年。再次演出《侉地瓜》,仿佛穿越时空,重新回到傲人的青春时代,文工团生活成为每个人挥之不去的记忆。

在生命的舞台上,日子慢慢打开。暮色中的往事中,把夕阳从天边裁下,做成美丽的舞裙,舞出四季轮回,舞成一首永恒的恋歌。看着这些可亲可爱的老人,我的心里也跟着年轻起来、甜蜜起来。


【大桥记忆】文工团员南京聚首话当年

【大桥记忆】文工团员南京聚首话当年

【大桥记忆】文工团员南京聚首话当年

【大桥记忆】文工团员南京聚首话当年

【大桥记忆】文工团员南京聚首话当年

【大桥记忆】文工团员南京聚首话当年

【大桥记忆】文工团员南京聚首话当年

【大桥记忆】文工团员南京聚首话当年

【大桥记忆】文工团员南京聚首话当年

【大桥记忆】文工团员南京聚首话当年

【大桥记忆】文工团员南京聚首话当年

【大桥记忆】文工团员南京聚首话当年

【大桥记忆】文工团员南京聚首话当年

【大桥记忆】文工团员南京聚首话当年

【大桥记忆】文工团员南京聚首话当年

【大桥记忆】文工团员南京聚首话当年

【大桥记忆】文工团员南京聚首话当年

【大桥记忆】文工团员南京聚首话当年

【大桥记忆】文工团员南京聚首话当年

【大桥记忆】文工团员南京聚首话当年

【大桥记忆】文工团员南京聚首话当年

【大桥记忆】文工团员南京聚首话当年

【大桥记忆】文工团员南京聚首话当年

【大桥记忆】文工团员南京聚首话当年

【大桥记忆】文工团员南京聚首话当年

【大桥记忆】文工团员南京聚首话当年

1960年代老照片由罗时芳老师提供,手机翻拍,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