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阳新路“过早”

标签:
武汉早晨美食过早杂谈 |
分类: 城市之光 |

以往旅行的时候,我总会避开游客,前往当地居民集中生活的地方,沉下心来去认知一座城市。后来发现对于美食,也该是如此。我坚信“当地人吃饭的地方”才是真正地方美食的隐匿之地,也是好吃不贵的餐馆所在。来武汉,喜欢住在阳新路上,道路两侧都是小饭店,各色小吃丰富多彩,从早到晚生意兴隆,吃客川流不息。其实在小饭店里品尝,更能感受到武汉“过早”的脉动。
武汉人称吃早饭为“过早”。清朝道光年间《汉口竹枝词》就有记载:“三天过早异平常,一顿狼餐饭可忘。切面豆丝干线粉,鱼餐圆子滚鸡汤。”实际的“过早”自然比形成文字早,武汉人几乎不自己做早餐吃,出门“过早”是沿袭多年的习惯。时至今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这种“过早”的习俗逐渐增强。武汉的早点品种很多,汇集了南北方的各种口味,最具当地特点的早点有热干面、三鲜豆皮、面窝、麸子酒(方言,一种用酒酿和鸡蛋花冲成的甜汤),还有烧卖、汤包、牛肉线粉、炸酱面、豆丝、水饺、汤圆等,都是一些物美价廉的早点心。
热干面是武汉人的首选小吃,当地人对它的感情已无需多言。单讲从外地来过武汉的人,他们再次想起武汉,多半是因为想起了热干面,未食而乡情浓浓,食之则香气喷喷。清晨的阳新路上,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芝麻酱香的味道。制作好的热干面面条筋道,黄而油润。吃的时候放入开水一烫即可,捞起后淋干水,再将事先调好的芝麻酱、酱油、萝卜丁及葱花等调味品洒在面上,最后再来一勺自制的辣椒红油。一碗爽滑劲道、酱香浓郁的的热干面就做成了,未曾入口已是食欲大振。在热浪蒸人的夏季,在嘈杂的街边,望着匆匆忙忙的过往,我尽情享受这碗热干面,内心无限满足。多数武汉人是一口气将热干面进行到底。吃罢,有的摊主会送上一小碗汤。喝完了汤,面也好,芝麻酱也好,皆已下腹。
豆皮最初是武汉人逢年过节时特制的节日佳肴,后来成为寻常早点,其中以老通城的三鲜豆皮最为出名。1958年,毛主席曾两次亲临老通城品尝,赞不绝口,并说:“豆皮是湖北的风味,要保持下去。”豆皮所选的是脱壳绿豆,皮是精制米浆,馅是湘产糯米和鲜肉、鲜菇和鲜笋,形是方而薄,色是金黄油亮,油煎而成。吃豆皮,口感是皮脆馅绵,很有张力,就像扬州炒饭外面裹了一层焦脆的粉皮。有了这身包装,豆皮就将一客普普通通的炒饭提升为大快朵颐的小吃,色香味型俱全。
面窝因四周厚而中间薄得干脆成了一个小洞,呈凹状,武汉人不习惯叫它“面凹”,而叫它“面窝”。它经济实惠,制作简单,武汉三镇大街小巷的早点摊上都有它的身影。传说创始于清光绪年间,当时汉口汉正街集稼咀附近有一名叫昌智仁的摊贩,看到卖烧饼生意不景气,就想办法创制新的早点品种。经过反复琢磨,他设计了一个中间凸的圆形铁窝勺,内浇用大米、黄豆混合磨成的米浆,撒上黑芝麻,放到油锅里炸,很快就做出一个边厚中空、色黄脆香的圆形米饼。人们闻香而来,争着尝试这一新品种早点。吃到口中厚处松软,薄处酥脆,觉得非常好吃,便问何名?昌智仁随口答道:“就叫它面窝吧!”面窝自此便流传到今天。面窝的主要原料是大米姜,加入糯米是为了口感更好,加入黄豆是为了增香,大米、糯米和黄豆都要充分浸泡后磨成细米浆,加入适量的盐、小葱末和姜末调味,搅拌均匀后静置10分钟。锅中倒入植物油加热,将炸面窝的专用凸勺在锅中走一遍油,炸至勺子滚烫发热;勺中留少量底油,把面糊搅拌均匀后,用一大汤勺取适量面糊勺入凸勺中,并用汤勺在中间凸起部分刮一个小洞,留出汽孔,这样在炸面糊的过程中就不会出现大的鼓包,而且会有中间酥脆四周软嫩的口感;再在面糊表面撒上少量黑芝麻,将勺子连同面糊一起下油锅炸制;约一分钟后面窝炸至定型后,会自动从勺中脱出,正反两面翻炸几秒至面窝表面颜色焦黄即可捞出。
武汉的早点总结起来就是麦稻两大类,每一种点心,几乎都有对应的饮料。如吃油条喝豆浆,吃面窝喝蛋酒,吃热干面喝豆腐脑,吃豆皮喝清汤,其中蛋酒最受欢迎。所谓蛋酒,其实就是米酒冲鸡蛋,一般是把鸡蛋搅匀,最好用土鸡蛋,然后倒入正宗的孝感米酒,用高温开水冲化开,再撒上白糖,蛋花的清香与米酒的醇厚完美结合,是最经典的汉派早餐组合,既开胃又舒坦。这时你才会感觉到,食不在繁巨,小吃小喝,有味则名。武汉之美在于晨,阳新路“过早”颇有古典主义的美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