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人的野菜情结

标签:
南京野菜情结杂谈 |
分类: 锦绣金陵 |

“三天不吃青,两眼冒火星”,“南京一大怪,不爱荤菜爱野菜”……这些南京民谚生动而真实地反映了南京人喜爱蔬食野菜的饮食习俗。而南京人更是用“仙”来形容野菜,“旱八仙”有:香椿头、苜蓿头、马兰头、豌豆叶、菊花脑、枸杞头、荠菜、芦蒿;“水八仙”有:水芹、茭儿菜、茨菰、莲藕、荸荠、茭白、菱角、芡实(鸡头果)。南京四处环山,湖泊密布,孕育出无数的野菜。到南京人家里做客,一盘野菜是少不了的。进入踏青季节的春天,南京人结伴出游,边散步边摘野菜,回家犒劳自己,深得生活的情趣。
在郁郁葱葱的南京野菜里,我最喜欢的就是芦蒿了。桃花汛前江滩上所生的芦蒿嫩芽样子长长细细,清嫩肥翠,无论色泽、香气、风味都清雅素淡,外脆里糯,很少有纤维感。明朝曾将芦篙作为贡品,让皇帝朱元璋享用,因此南京人以“芦蒿只有南京才有”自居。其实,产芦蒿的地方很多,但是都没有南京的芦蒿地道,更没有南京人对待芦蒿的那份精细。南京人吃芦蒿,一斤要掐掉八两,只剩下一段干干净净、青青翠翠的芦蒿尖儿,掰成寸长,配上香干炒,除了一点油盐,不加任何作料,要的就是那份清新自然,很少有蔬菜能超过它的品质。在南京生活60多年的曹雪芹全家都爱吃野菜,并在文学巨著《红楼梦》中屡屡提及。第61回里有晴雯想吃炒芦蒿的段落,嫌肉炒油腻,特意交代厨房要用面筋素炒。如今南京人承袭晴雯素炒的遗韵,只用香干来清炒,不愿让它粘上半点荤腥之气。想起了这段典故,你口中清淡的芦蒿,就不由的格外有味了。
菊花脑又叫菊花郎、菊花叶,是南京的特产,别地所无。在城市里菜场价格不便宜,但是周边的乡村却并不是多么稀有的东西,房前屋后,到处都有,粗生粗长。随意移植一棵,在阳台种植,可以长得巨大无比。它的叶子比较小,边缘有锯齿,叶端较尖。用手摸一摸,叶面有些粗糙,正面是深绿色的,翻过来呈淡绿色,上面的叶脉清晰可辨。把叶子放在指间捏一捏,会觉得叶子仿佛薄得像张绵纸一般。把鼻子靠近了闻一闻,若隐若现的淡淡清香沁人心脾。南京人食用主要用做烧汤,待到锅里的开水烧沸,调好味,把鸡蛋搅成蛋花状,将一把菊花脑撒入锅中漂荡开来,即可起锅装碗。再淋上几滴麻油,就是一碗绿莹莹、香喷喷的上好素汤了。那一股奇特的清凉从舌尖上开始蔓延,一直浸润到心里,既可以清热凉血,又可以调开中胃。菊花脑也可以炒食、凉拌、制馅。高明的主妇将猪肉包裹在菊花脑叶里,蘸上面糊油炸,猪肉鲜嫩,菊香浓郁。或者与春笋混炒,便成了绿白相映、鲜透齿颊的美食,小品一口,就是整个春天的清新气息。
马兰头别名马兰、红梗菜、鸡儿肠,生于路边、田野、山坡上,有红梗和青梗两种,味辛性凉。《本草正义》:马兰,最解热毒,能专入血分,止血凉血,尤其特长。清代诗人、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介绍了南京人的吃法:“马兰头摘取嫩者,醋合笋拌食,油腻后食之可以醒脾”。清代文学家顾景星到南京做官时也说马兰头可包包子:“马兰丹,多泽生。叶如菊而尖长,左右齿各五,花亦如菊而单辦,青色。盐汤勺过,干藏蒸食,又可作馒馅。”现在南京人常见的食法,是将马兰头烫熟剁碎,再和切碎的香干、炒熟的五香花生米凉拌,叫做“长寿马兰头”:清热、开胃、健身,适用于偏阳质体质,易上火见目赤、咽痛等。马兰头可与香干同炒,气味清冽,也可以晒成干菜备用。在做红烧狮子头时,用烫熟的马兰头铺底,荤素搭配,色泽悦目,很快便勾起你的食欲。
南京人喜食野菜,融春色于生活之中,融清雅之风于饮食,其野菜情结,大概不会少于盐水鸭。因为他们吃的不仅是一种味道,还吃的是一种得天独厚、绵长悠久的金陵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