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记忆】上海筒仓,南京长江大桥的公共讲座

标签:
上海浦东鲁安东南京大桥讲座 |
分类: 人文南京 |

11月4日周六下午2点,南京大学城市与建筑学院鲁安东教授在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做公共讲座《南京长江大桥的物质、记忆与当代重连接》,地点在浦东新区民生路3号7楼筒仓。精彩的演讲引起现场观众的很大兴趣,会场数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走进位于民生路3号的民生码头,一进门便是两座相连的高大筒型建筑——万吨级粮仓,其中,8万吨的散粮筒仓曾是亚洲最大容量的散粮筒仓。民生码头是上海港装卸粮食、食糖的专用码头,有着超过100年的使用历史,上世纪20年代曾被誉为远东最先进码头。清光绪年间,英商蓝烟囱轮船公司委托英商太古洋行收购瑞记洋油栈码头(即民生码头),1956年使用现名至今。在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两座容量分别为4万吨和8万吨的粮食筒仓以及颇具特色的吸粮机,服务于米、糖这两项攸关上海市民生活的重要货物。目前所保留的大部分单体建筑多为1907年至1925年间英商所建,占地约10万平方米,沿黄浦江岸线全长约739米。园内历史建筑在修葺过程中采用修旧如旧的方法,确保历史风味,以苗圃路为界,西区为“演艺天地”,设剧场、影院、时尚发布空间、主题会所等;东区为“创意空间”,主要是文化创意、交流和集中展示区。
讲座还邀请了当年南京长江大桥设计参与者常荣五老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纪录片《南京·大桥记忆》编导方兴,福美基金会发起人、“大桥记忆盒子”公益项目策划组织者孙屹等,作为对话嘉宾。

长长的廊桥将两个巨大的筒仓联结起来



讲座开始前,鲁安东教授信心满满地留影。

当年南京长江大桥设计参与者常荣五老人,讲起建桥的故事来如数家珍。




演讲充满了激情,让人想起那个全国人民支持大桥建设的年代。


与会嘉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