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冬游云龙山
标签:
徐州云龙山苏轼放鹤亭冬季 |
分类: 故乡明月 |
徐州云龙山是苏北一带的名山,巨石磷峋,林壑幽美,海拔142米,易于登览。山长3公里,由9节山头组成,南北走向,蜿蜒如龙,因山上常有云雾缭绕而得名。宋苏东坡在徐为太守时,常登山览胜,醉卧山石,曾书写著名的《放鹤亭记》。山上主要风景有放鹤亭、招鹤亭、饮鹤泉、碑廊,东麓兴化寺内有大石佛,西麓大士岩有石造观音像,云龙书院内有东坡石床、黄茅岗摩崖石刻等,是外地人来徐州的必游之地。
“云龙山”这三个气势磅礴的大字是明朝的莫与齐书写的,明万历年间,他在徐州担任兵备右参政,徐州另一处景观“戏马台”三字也是由莫与齐题写。莫与齐不仅名字起得不同凡响,书法也是笔锋苍劲,力透山石。搜索百度,不知是否同人:莫与齐,字道望,号绍亭,广西柳州马平人,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历官山东布政使,居官淡泊自处。归家惟守旧业,以清白贻子孙。万历七年(1579年),曾刊刻《宋司马温文正公家范》10卷,万历九年,刊刻《武经直解》23卷。
进山的第一座亭子利济亭,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据《利济碑》记载:清光绪年间,彭城义士杨文一等五义士,为方便行人休憩而捐资兴建。
小学放暑假时班级成立家庭活动小组,记得一共4人,至今还能叫出同学的名字。因为住处离云龙山比较近,我们经常相约来到亭子里写作业。不知多少个寒来暑往,石凳已经被岁月打磨得温润如玉,说不出的亲切。
山门西侧的石牌坊,民国时还有十几座。“文革”风扫残云后,只剩下几个孤零零的框架。
水滴石穿,巨大的山石被流水刷出一道道印痕。
上世纪60年代,山门口有一座饭馆,门口搭着巨大的白色帆布雨棚。厨师擅长做鱼,手艺极好,香味飘的很远很远。
在云龙山,处处能看到唐宋八大家之一苏东坡的身影。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九月十九日,苏轼酒后携好友张天骥、颜复、王巩等人,由黄茅岗登上了云龙山。苏轼走到岗头,即感酒意十足,睡眼朦胧,难以自持,便仰卧在石头上。过路人看见堂堂苏太守醉倒此地,拍手大笑。此时苏轼便诗兴大发:“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群羊。冈头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
“黄茅岗”三字为乾隆皇帝题写。多年来淹没在杂乱的民居中,近几年经拆迁后才始见天日。
由“张山人故居”大门进去,便攀至山顶。
放鹤亭为宋神宗(赵项)元丰年间(公元1073年)春张天骥所建。张天骥自号云龙山人,又称张山人。他在山上建一亭,养了两只仙鹤,隐居山上。
苏东坡在徐州任太守期间,常率宾客在亭中饮酒,和张天骥交成好友。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十一月八日,苏轼写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放鹤亭记》,盛赞云龙山迷人的景色:“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文章中,他除了把云龙山的秀丽景色描写的变幻莫测外,还写了“放鹤”、“招鹤”之歌,称赞了张山人的隐居生活,创造了一个富有诗意的艺术境界。这篇文章脍炙人口,被选入《古文观止》,现立碑文于放鹤亭南侧。1952年毛泽东来到云龙山上,看到放鹤亭,随口背出苏轼的《放鹤亭记》,还向随行人员说出山上各处古迹的典故。
放鹤亭历史上多次重建。“放鹤亭“三字匾额原为乾隆皇帝御笔钦书,后因毁坏,1978年改用苏轼手迹制匾额悬挂在亭廊之上。
谊亭已有百年历史,旨在纪念苏东坡与云龙山人张天骥之间的友谊。“谊亭”二字为苏轼书体。
饮鹤泉在放鹤亭南侧,何时所凿已无法查考。但此放鹤亭早是可以肯定的,因为北宋以前云龙山叫石佛山,饮鹤泉当时叫石佛井。后人因近放鹤亭,改名为饮鹤泉。
乾隆元年(1736),徐州知州李根云摹刻李白字立碑。性情豪放的大诗人写完“壮观”两字后,觉得还不足以表达胸臆,索性再添上一笔。
由饮鹤泉南向东行,穿过月门,步下20余级石阶,来到千年古刹兴化禅寺。寺内的大殿、配殿、大雄宝殿、禅院等庙宇建筑,皆依山而建,壮观别致,极具观赏价值。最值得一看的是寺内的大佛,开凿于北魏年间,因大殿利用山势高地建造,故有“三砖殿立三丈佛”的说法。
大士岩是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徐州知州姜焯创建的,原为放鹤亭僧舍。兴建僧舍挖地基时,发现一巨石长约八丈,姜焯授意工人雕为观音大士像。原石当中有白纹一道,横亘腰间,随示名玉带观音,统名为大士殿。大士岩院内有清代种植的古柏两棵,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山西会馆,数代山西商人在徐州的家。雍、乾时期,山西商人在徐州先后经营了当铺、药材、布匹、棉纱、茶叶等。勤劳智慧又重信义的晋商在这里很快挖得了第一桶金,主导了本地的经济命脉。他们在服务于徐州百姓生活的同时,更富裕了自己。清时徐州的主要商业街区,活跃着许多著名的晋商商号:任大顺、王广盛、晋太、晋和等。其中赵氏谨丰当铺规模为最,100余从业者全是山西人,经过祖孙三代辛勤经营,积累了巨额财产,购置屋舍千余间

津浦铁路抗战殉难员工纪念碑亭,坐落于云龙山北麓,建于1947年5月,原为铁亭。1995年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徐州市铁路分局发动党员募捐集资重修。碑亭列录了186位为国捐躯的铁路员工姓名。毛泽东登云龙山从北坡下时,曾在铁亭里歇息。
戴碑。悬崖峭壁上刻着楷书“造林兴学、富国强兵、发扬文化、保障汉京”。戴季陶时任民国立法院院长、蒋介石的好友,他在民国十九年九月登云龙山时题下了这16个字。
依山势修砌的石阶,非常陡,叫做“五十三参”,徐州人边登边数,正好是五十三级台阶。据记载:善财童子参拜了五十三位“善知识”(名师),最后拜观世音为师,才得到“正果”。之所以修建五十三参是要人们虔诚参拜,表示“正果”得来不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