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现代中国的金色名片
(2016-09-26 16:15:39)
标签:
王雄新作笔记 |
分类: 火车记忆 |
提高运行速度,是破解瓶颈的正道。
火车自从在中国诞生以来,一直是陆上运输的主力军。新中国成立初期,铁路发展势头很快,由2.2万公里迅速延长到5万公里,起到了“先行官”的作用。可惜“文革”停滞,到1989年甚至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买票难、乘车难、运货难,已经成了社会问题,受到口诛笔伐。破解难题的唯一出路,就是提高列车运行速度,以时间换空间。于是,从1995年开始,在运输密度最大的沪宁线率先进行提速改造,运行时间缩短三分之一,“先行号”给长三角频繁出行的人们带来希望的曙光。从1997年到2007年,铁路既有线进行了六次大面积提速,时速200公里的动车组首次进入国人的视线。相对宽松的乘车环境,便宜的车票,使得旅客陆续回归,乘坐火车的人数一次次刷新。经过“铁路—公路—高速铁路”的螺旋式上升,铁路再次成为陆路运输的主角,而且是中国品牌、中国制造。
采用轮轨还是磁悬浮,来之于实践和比对。
纵观人类交通史,轮子是最伟大的发明,促使交通工具以越来越快的转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在京沪高铁建设中,到底采用轮轨还是磁悬浮,有过激烈的争论。是好是坏,不能总在纸上谈兵,于是种了两块“试验田”。先是1999年开工建设轮轨技术的秦沈客运专线,继而在2001年架设上海磁悬浮列车线。磁悬浮是当时世界上唯一投入运营的试验线,举世瞩目。遗憾的是,开通半年即出现技术问题,某些电缆发生局部过热甚至烧毁的现象。相比轮轨,磁悬浮技术不成熟、造价高、运能低,不适合国情。最后经过5天激烈辩论,最终以投票方式表决,轮轨方案胜出。今天看起来,这个过程仍然清新如昨,科学、民主、透明,交一点学费也是值得的。正确的选择,决定了高铁健康长远的走向。
高铁适合国情,发展前景美好。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高铁以桥代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产业概念:地面上的高速行驶,公交化的运行,可以大规模地代替天空飞行,代替地面汽车行驶,而且它环保、安全,价格低廉。据京沪高铁统计,2011年通车当年日均发送旅客13.2万人,到2015年即飙升为33.5万人。由于客流充足,京沪第二线正在设计。有了高铁,春运、暑运不再是心酸的记忆,旅行不再是艰难和痛楚,而是说走就走。以南京为例,早晨在夫子庙吃小吃,中午在杭州品尝西湖醋鱼,晚上在上海游览浦江夜景,已经是寻常事。今天的高铁,通过吸纳创新,最终成功实现超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现代生活一个极具表征意义的符号,是中国快速发展的缩影。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2011年“7.23事故”、降速等敏感话题,放下面子和虚荣,坦诚高铁建设中存在的“跃进式上马”、施工中不讲科学地赶工期、违章蛮干等问题,用数字说明高铁需求,如实回答票价、债务等关切,使得结构更加完整,内容也真实可信。高铁改变了中国,也引领了世界,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骄傲的时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