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尘世间的幸福

标签:
泰州风光 |
分类: 云走四方 |
700多年前,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凭借一本口述的游记,引发了西方世界对东方文明的无限遐想。当他到达泰州城时,发现城市的面积不是很大,不过,一切生活必需品都十分丰富。居民多为商人,拥有许多商船。他赞叹到:“这城不很大,但各种尘世的幸福极多。”千百年来,这里风调雨顺,安定祥和,被誉为祥瑞福地、祥泰之州。施耐庵、郑板桥、梅兰芳,一个个怦然心动的名字,照亮了中国文化的天空。
泰州老街
出了火车站,回首望去,泰州站就像一艘在大海中乘风破浪的巨轮。站前广场高架桥的栏杆采用波浪式曲线造型,恰似大海的滚滚波涛。两侧竖起的《凤池笔颖》等展示泰州的“海陵八景”浮雕,是眺望泰州古今的窗口。
每到一处,我都会逛逛当地的老街。泰州老街在凤城河畔桃园景区外,一个麻石铺就的明清小巷,绵延600米,青砖黛瓦的古建筑带,每隔几户人家就有一条弄堂。弄堂,对身居江南的人来说,真的是太熟悉了。我的童年就是在老街上度过的,无数个云淡风轻的日子里,它们曾是那么让我流连忘返。一个个古老的巷名,唐诗一样的含蓄凝练,宋词一样的细腻委婉,元曲一样的清澈悠扬,话本一样的丰富生动。老街拐弯处是街心小广场,南端是座古戏楼,“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一声美丽的唱腔,蓦然看到了杜丽娘飘飘的水袖。走累了,找家小店坐下来,你可以品尝到完全手工制作的“草炉烧饼”、“泰州干丝”,吃到本地正宗的“靖江汤包”、“溱湖八鲜”和“红膏大闸蟹”。草炉烧饼以麦草作燃料,用古老立式烤炉烘烤,内敷馅心,色泽金黄,香脆甜酥,入汤即化。《梦溪笔谈》记载:“炉丈八十,人入炉中,左右贴之,味香全美,乃为人间上品。”老街最南端有家草炉烧饼店,每天人来人往,甚至经常要驻足翘首等上一二十分钟,都是冲着那醇厚的烧饼香来的。
郑板桥故居
郑板桥故居座落在兴化东城外古板桥西郑家巷9号,房前壁上嵌有“聊避风雨”等板桥手书,烟光朝露,竹影婆娑,兰花小吐。
民间记忆里的郑板桥,是一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样子。四十岁才中举人,四年后进士及第,再是好几年以后,开始了山东潍县生涯。百姓忧患,社会痼疾,官场腐败,让小小的县令雄心褪尽,无奈地写下“难得糊涂”四个大字,脱掉了官服官靴,轻轻扬扬地回到家乡操起旧业,和一帮老友在街上卖起字画来。于是,大清王朝少了一个庸庸碌碌的县令,中华民族多了一个铮铮有名的画家。我们就是从这些青翠的枝枝叶叶中,从别具一格的“六分半书”的题字中,体会先贤超拔的风范和经久不衰的灵魂。仔细看来,故居的竹子也好像与别处不同,四时不谢,百节长青,似乎亭亭玉立,似乎又要飘飘而去。立在清风里的郑板桥,就是一棵宁折不弯的竹子,自贵其心,一任天情。
“三水交汇”
“泰”字形象地体现了“三水交汇”的建城理念。两千多年前的泰州,江、淮、海三水汇聚,清、浑、咸三味交融,别称“三水”。如今的泰州,做足了“水”的文章,行走其间,宛如江南四月天。
“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说的是缸顾乡东旺村的垛田油菜花。垛田是独特的农田地貌,每当枯水季节,百姓们就将低洼地区水中的泥土挖上来,堆积到较高的地方,形成了一块块水中小岛式的垛田。置身其中,如同走进古人摆设的水中“龙门阵”。油菜花盛开的日子,千百垛田漂浮于水中,云蒸霞蔚,煞是壮观。
溱湖国家湿地公园地处里下河地区,总面积26平方公里,以“湖水、湿地、生态”为内涵,保留了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湛蓝的湖泊,交织的河网,星罗棋布的洲滩岛屿,麋鹿奔突,蒹葭苍苍,锦鳞游泳,鹭鸥高翔。
李中水上森林公园面积采用林垛沟鱼的立体模式,水杉、池杉参天,树梢益鸟欢聚,沟内鱼儿跳跃,林内一片生机。这里是野生动物的天堂,林中鸟平时有3万多只,最多时有6万多只,猫头鹰、野鸭、白鹭、黑杜鹃、草鹦鹉、山喜等在此筑巢生息。黄昏时分,百鸟归巢,遮天蔽日。深秋之际,空气清纯如酿,10万多株参天红杉与垛田风光融为一体,十分突出耀眼,绘成秋天画卷上最亮丽的一笔,让有幸居住在这里的人们静处安然,知足、感恩。
兴化垛田油菜花
泰州古城
郑板桥故居
泰州火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