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盛泽,丝绸舞动的水乡

标签:
苏州吴中盛泽古镇丝绸 |
分类: 诗画江南 |
进入古镇,最显赫的建筑便是先蚕祠,当地人称蚕花殿或蚕皇殿,如今已有170余年的历史,古朴庙堂式的建筑,飞檐斗拱,气势轩昂。旁侧是八字形清水砖壁,朴素典雅。再往前过栅门就是小广场,拱门正中竖匾为祠名,两侧上方分别书写“织云”和“绣锦”四个端庄的大字。小广场上置放的古老香炉,依稀可见昔日香客聚集时的繁盛。过门楼不远就是古戏楼,下面的石板广场延至正殿前,场地开阔,可容万人聚集。
每逢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是先蚕祠最热闹的时候。昆剧、京剧还有当地的小满戏等,连续3天轮番上演,延请的必是江南一带的名班名角,演的也都是祥瑞之戏。
“江浙交界百里范围近悦远来,盛况空前。”锣鼓声中,好戏开场了,翩翩翻飞的水袖,情深意切的吟唱,人人脸上挂着笑容。乡村人喜欢这样的场面,开开心心,事事如意,日子多灿烂啊。其盛况曾录入茅盾主编的《中国的一日》。
站在先蚕祠里,我似乎看到了盛泽农村家家种桑、户户养蚕、丝绸满街、商贩云集的热闹场面,这确是锦绣江南最亮丽的一页。
除了丝绸,盛泽枕河为市,街衢与市河平行,每隔一段就有一条与之垂直的弄堂。当地称南北向的为弄,东西向的短弄为里。弄堂前通街,后临河,或界田畴;两侧像串杂色珠子的小铺作坊,高楼矮房错落相间,石库门房第和牌门板铺面交杂联袂,俗称“七十二半弄”,泛指其多。“半”是指只有进口没有出口的瞒弄堂。盛泽最后开辟的弄堂叫“新开弄”。1915年2月盛泽出灯会,酿成火灾,因疏散不及,死伤80余人。事后开明绅士郑式如(柳亚子岳父)让出部分宅基,新辟一弄,贯通北大街与敦仁里,命名为“新开弄”。
弄堂特别窄,一般一米多,最窄的不过80厘米。轿行里的轿子也因此做的特别窄,轿杠特别短,便于转弯。翘首仰望,弄两边伸出的屋檐几乎相吻,成一线天;对面人家开了楼窗,可以握手言和。弄连弄,弄套弄,弄岔弄,弄交弄,外地人初来,山穷水复,如堕入八卦阵中。
那一条条散发着丝绸气息的弄堂,展示出“日出万匹,衣被天下”的绸乡繁景。以丝绸相关的特别多,有“染坊弄、红纺弄、踩坊弄、梭子弄、庄面一弄、庄面二弄等”;以行业为名的,有“盐点弄、爆竹弄、茶馆弄、当房弄”;以姓氏为名的,如卜家弄之北便是卜舜年的故居,马家弄内住着盛泽大家族之一的马氏家族……它们就像一条条色彩鲜明的丝线,编织出万机轰鸣、彩练翩舞的绸丝之图。
弄堂连着弄堂,日子连着日子,几乎每个院子就是一个绸行。随便走进一个,迎面是座饱经风霜的砖雕门楼,门楼上“履语无言”四个大字尽收眼底,楦上有牡丹、凤凰等雕刻花纹,十分漂亮。像这样的砖雕门楼,盛泽还有很多,看的你目不暇接。
盛泽河湖港汊溪浜密布,把镇区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小岛。当地人把这些小岛称作圩:东肠圩、西肠圩、大适圩、大饱圩、充字圩……水多桥兴,圩与圩之间架起了一座座桥梁,把零星的小块土地串联起来,构成了江南乡镇特有的风貌。到民国25年,境内老桥、名桥有78座,其中清代以前建造的有59座。现在还有20多座,遗产依然丰厚。
这些桥大多为拱型石桥,虽然体型悬殊,风格各异,却无不与周围的环境相吻合,点缀了盛泽的景观;同时,它们又是历史的见证,记录着盛泽丰富的人文典故。
岁月更迭,盛泽不少老桥或毁坏或重建,但它们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始建明代的延龄桥,《醒世恒言》的作者冯梦龙还以此为背景写了一个故事:桥堍周廷章在南阳与王娇鸾偶遇生情,立下盟誓。但周嗣后慕财贪色,娶同里富家女为妻,结果王小姐含恨自尽,周受惩被杖死。作者告诫人们:“不贪花酒不贪财,一世无穷无害。”
站在河桥上眺望,水巷深深,两岸房舍壁立,粉墙黛瓦,马头墙飘飘欲仙,翘向天际。这水做的江南,是最灿烂的风花雪月。
交通:
苏州火车站北广场乘坐快线6号到明珠城,换乘718路到盛泽广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