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立春的日子,我再次来到下关。滨江风光带的改造已具雏形,中山码头恢复了民国时期的模样,昔日的火车轮渡像巨大的时光机停摆,挺拔着伟岸的身躯。几名工人顶着大风油漆,给栈桥出新。巨型的钢梁建筑是当年从英国进口的,经历80多年的风雨和战火,依然闪耀着钢铁特有的金属质感,可见质量非同一般,令人叹为观止。
1899年,根据不平等条约,南京港对外开放为通商口岸,划定下关为外商建造码头、开设洋行的“通商场所”。下关对岸是浦口,当时还是一片荒滩,既无街市,也无农田,只有自然生长的芦苇。洪水季节,大部分滩地都要被淹没。在行政区划上,这片江滩属江浦县浦口镇,不在南京市辖区之内。但仅仅过了十几年,浦口的风光就盖过了下关。
古称大水别通为浦,出入经过之地为口。浦口自古为江北商埠重镇,元时为浦子市,又称浦子口,省称即为浦口。楚汉相争时,楚霸王和韩信在浦口运兵斗法,最终以楚霸王兵败告终,瓢儿井、点将台、藏兵洞等地名印证了争雄的历史。明代朱元璋为拱卫京畿,筑浦子口城,并以此为起点,重修和新建4条驿道。
沪宁、津浦两条铁路干线通车后,因长江阻隔,浦口与下关间,只能靠轮船转载旅客,极为不便。货物运输需要装卸搬运转驳过江,既多耗费用,又增加货物损坏率。清末总理衙门和民初北京政府皆先后筹谋建桥未果。1918年津浦路局英籍工程师伟纳新提出火车轮渡计划方案,亦因经费无着而中辍。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火车轮渡方案再次提上议程。1930年10月9日,国民政府铁道部成立“下关浦口铁路轮渡设计专门委员会”,提出多种设计方案,最终采用铁道部简任技正兼设计科长郑华所提的“活动引桥”轮渡方案。是年11月,“首都铁路轮渡工程处”成立,郑华兼任处长。
铁路轮渡工程所需费用系借庚子赔款17.6万英镑,借国内工程款4万英镑,铁道部拨款25万元,津浦路局借用6万元,合计费用为国币378.5万余元。所借之款用于建两岸引桥及向英国购买火车渡轮一艘、两岸引桥、机车一台和挖泥船一艘。
轮渡工程于1930年12月1日开工,1933年9月竣工。1933年10月22日这天,南京几乎万人空巷。大家扶老携幼,来到江边,争相目睹火车乘船过江的壮观情景。上午9:20,在下关煤炭港“长江号”上举行了隆重的首都轮渡通车典礼。中英庚款会赠送的“跨弥天堑”横额高悬,满船万国旗飘扬,党政军多名要员出席,行政院长汪精卫、铁道部长顾孟馀、交通部长朱家骅先后致辞,郑华报告工程经过。20世纪30年代最著名的女运动员杨秀琼为通车剪彩,成为典礼最大的亮点。1930年,香港举行游泳大赛,年仅12岁的杨秀琼初试身手,一举夺得50米和100米自由泳两项冠军。1931年,杨秀琼又参加了香港至九龙渡海比赛,再次夺冠。刚刚结束的旧中国第五届全国运动会成了杨秀琼的“个人秀”,她囊括女子游泳全部5枚金牌,时年才15岁。传说观看比赛的蒋介石夫妇非常高兴,当场认她作干女儿,并赠送美国紫竹牌轿车一辆,“美人鱼”的雅号不胫而走。邀请杨秀琼剪彩是否上面钦点不得而知,但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寄望渡轮能像游泳健儿一样,在万里长江上劈波斩浪,穿梭自如。杨秀琼剪彩完毕,典礼主持顾孟馀向杨秀琼献上鲜花篮和一座银樽,以示谢意,随后由机车牵引3辆蓝钢客车驶上渡轮。渡轮一声长鸣,像一条黑色的游龙,载着列车缓缓凫至北岸,铁路运输被江水阻隔的局面宣告结束。
浦口是津浦铁路南段着墨最重的地方。火车过江,意味着征服长江天堑的华章已经破题,是霞光初显的生动。轻轻地踩在码头的甲板上,眼前是浩荡的江水,轻一下重一下,拍打着岸边,又悠然地散开,分明是久远的叹息或低吟,静静地洗刷着岁月留痕。对于今日的中国铁路而言,时间与空间都已不是距离。明天,浩瀚江波的憧憬里会有更多的从容。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