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秦淮桨声
秦淮桨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1,581
  • 关注人气:1,17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台儿庄:从来没有不散的欢乐

(2014-09-03 09:40:54)
标签:

台儿庄

大战

火车站

李宗仁

文化

分类: 火车记忆


台儿庄:从来没有不散的欢乐

                                                            今日台儿庄火车站(1995年重建)

台儿庄:从来没有不散的欢乐油画《血战火车站》

台儿庄:从来没有不散的欢乐

 我军在巷战中

台儿庄:从来没有不散的欢乐

 战后的台儿庄火车站 

 

      台儿庄因台姓立村,始称台家庄,尔后演变成台庄、台儿庄。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京杭运河改道流经台儿庄,逐渐形成重镇。

      台儿庄火车站建于1911年,为哥特式建筑风格。在设计中采用尖肋拱顶,正面挺拔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以新的框架结构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整个建筑呈直升线条。奇伟的外观和大厅内开阔的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素雅美观,高耸峭拔。这一切,构成了庄重的氛围,使人们进入这一环境,不自觉都会轻声细语,悄然举步。站前店面林立,街巷纵横,车水马龙。每当夜幕降临,港湾的点点渔火连同车站灯火,与夜色中的璀璨群星,营造了“一河渔火,十里歌声,夜不罢市”的繁荣景观,人称“小上海”。

      1937年的冬天异常寒冷。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随后,24日杭州陷落,27日济南陷落。日军从华北、淞沪两个方向南北夹击,计划发起徐州会战,打通津浦线。徐州一旦得手,日军可充分利用机械化部队的优势,沿陇海铁路西进,进入中国腹地,和集结在郑州、武汉之间的中国军队主力进行决战。

  为取得进攻徐州的据点,3月23日,4万日军向台儿庄发起进攻。我军渴望战斗,李宗仁感慨地说:今日天如愿,让我们这辈子有一个抗日报国的机会,如能战死沙场,才真死得其所。一位连长在给新婚妻子的遗书中写道:“倭寇深入国土,民族危在旦夕。身为军人,万一不幸,希汝另嫁,幸勿自误。”中国军队在第二集团军司令孙连仲将军的指挥下,炸掉运河浮桥,切断后路,背水一战,在不足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与日军展开惨烈的厮杀。

  此时的台儿庄只是鲁南峄县的一个小村庄,约有3000多户人家,两万人口,是苏鲁边界上的重要商业集镇,运河南岸即是江苏省界。庄子四周有一道保存完好的砖土围墙,高约四五米。围墙四周有6个门,庄内有大小碉堡六七十个。此外,各地客商在此建有徽派、晋派、闽南等8种风格迥异的会馆、民居、庙宇等,清真寺、关帝庙和火车站等建筑物相当坚固。当时,第五战区所属第二集团军30军第31师池峰城部据守该地。连续数天,日军动用坦克、飞机、大炮轮番猛烈轰炸,建筑物成了废墟,村庄变为焦土,但31师始终固守在阵地上。车站是双方争夺的焦点之一,93旅担任台儿庄北门以西至火车站的防务。日军以优势兵力,在坦克掩护下蜂拥而来。我军用集束手榴弹滚炸坦克,有的士兵因此被轧成肉泥,惨不忍睹。在情况十分危急的情况下,池峰城师长请示是否撤到运河南岸。孙连仲回答:“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向前填进去。你填过了,我就来填进去。有谁再敢提过河者,杀无赦。”池峰城回到阵地下达命令:“除预备队机动使用外,各分守之部队,应与阵地共存亡,我个人亦不例外。我生,在阵地上;死,阵地就是我的坟墓。”我军将士同心用命,扬长避短,多采用大刀、手榴弹,短兵刺杀,近身肉搏。见敌人扔过来的手榴弹,不待爆炸,随即拾起扔向敌人。2营坚守5天,与敌格斗13次,营长颜省吾腹部重伤仍挽肠指挥不下火线。全营阵亡380余人,敌人遗尸1100多具。战至第8天,31师团长阵亡3人,营长只剩下2人。战后整点人数,均不足原来的三分之一。每座房屋都要几经争夺,往往是白天为日军占领,我军夜间夺回。战后的台儿庄尸横遍野,一片废墟,运河被染得殷红,日军的钢盔阻塞了水流。

  在外围,李宗仁迅速调动优势军队,层层围住日军最精锐的第五、第十两个师团。4月3日午后,蒋介石由武汉飞抵徐州督战。5日午夜,李宗仁乘车直抵台儿庄郊外,组成前线作战总指挥部。中国军队展开总攻,一些官兵赤膊上阵,勇猛冲杀。日军渐渐不支,战至7日,全面溃败。台儿庄一战,我军歼敌l万多人,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次重大的胜利。

如果单纯从军事的角度来评价,台儿庄战役只是局部的短暂的胜利,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更何况中国部队的伤亡人数是日军的两倍。日军很快汇合,将60万中国军队包围在徐州。为保存有生力量,我军主动放弃徐州,徐州最终沦为敌手。然而,台儿庄终结了日本人不可战胜的神话,3个月内消灭中国的企图被彻底扑灭,中国人用胜利重铸了自信。

      台儿庄原有两条铁路,一条是1912年枣庄中兴煤炭公司修建的台枣(枣庄)铁路,经枣庄通向津浦铁路。一条是“小陇海”,1935年修建的伸向陇海铁路的台赵(赵墩)铁路。当地人称台枣线上的车站为北站,陇海线上的车站为南站。北站在台儿庄战役中被炸毁,南站也毁于1945年的战火。战后的4月8日,李宗仁在台儿庄站牌下摄影留念。生前留下遗嘱,死后骨灰撒在台儿庄,和他的将士们长眠在一起。1995年,在北站原址重建火车站,站房内为李宗仁史料馆。站后修建了50米的轨道,停放着一辆前进型6271号蒸汽机车,勾起往日的印象。清真寺里,那块弹洞斑斑的砖墙移至军博,断井颓垣仍在。新老砖墙的接缝,就像一个大大的伤疤,提醒人们战争的惨烈。炮火可以荡平地表的建筑,毁掉固若金汤的防御,但终究抹不掉人性,盖不住智慧的光辉。仰望重建的台儿庄火车站,爱国军人冲锋的呼喊,反复拼杀的战争场面,哥特式的唯美建筑,在运河的晨雾里交织,化成如诗如画的意境,既磅礴又秀美,既伟岸又凄迷,既旷远又亲近。

       从来没有不散的欢乐,痛苦也不会永久。只要理想的火种不灭,先烈喷洒的热血,就是我们奋进的旗帜。或许正因为如此,本来生僻的庄名越来越响,瞻仰的人们常年不断,站房顶端朝霞的光芒也格外壮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