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海县位于天津市西南部,邻接河北省。金朝置靖海县,元朝并入会川县,明洪武初以求“太平安定”之意改“靖”为“静”,称静海县,沿用至今。
静海火车站占据着县城最繁华的地段,宽大的站前广场川流不息,昂然吸纳着往来过客。老站与新站相隔不过百米,新站房伫立在广场中央,旅行者在此购票上车,每天项背相望。而老站作为办公用房,像一位迟暮的美人,背过身去,对眼前的情景早已司空见惯。如同铁道线上的绿皮车和动车组列车——传统与时尚,缓慢与快速。
静海车站建于1908年,为德国人设计建造,日耳曼风格。主体站房朝正东方向,结构为德式马尾柁架建筑,面阔六间,四面开有门窗,建筑面积655平方米。正面候车处有三扇大门,中间大门略宽,墙上写有“静海站”三个黑色遒劲的大字。房顶红筒瓦,直接固定在橼上。屋顶有砖砌烟筒六个,且高大有节。由于静海地处中国北方,冬季寒冷,德国人建造站房时修建了壁炉,烟囱用来排放烧炭的浓烟。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烟囱倒塌,现在楼顶的烟囱为震后重建,比原先的矮小了许多。站房周边有数棵国槐环绕,据说都是建站时所栽,如今已葳蕤葱茏,遮天蔽日。远远望去,国槐像宽厚的母亲舒展胸怀,将一方异国风情稳稳地揽入怀中,建筑形态实现了惊人的统一。2007年10月,静海火车站被评为“天津十大不可移动文物”之一,有关专家认为此建筑是“至今保存比较完整的外国建筑在乡村的特例之一”。
今天的静海站修葺一新,但鲜艳的色彩遮盖不住累累的弹痕。1937年8月3日,日军派出一个联队进犯静海县城。我守城部队是著名的29军,此时担负平津一带的守备任务。1933年3月至5月期间,宋哲元所部29军在长城的喜峰口和罗文峪一线,沉重地打击了侵略者的猖狂气焰。678团团长朱春芳为避免与装备精良之敌打阵地战,以第一营守车站,第二营守县城,但把阵地设在城外,以护县城;第三营在天津、静海间游击,鬼子来时,袭击后方。敌多次来犯,均被击退。敌出动装甲车向车站进攻,被游击队从后面包抄,截断了退路。敌修复铁路时,又被击毙十多人。8月22日,良王庄2000多敌人也被调来参战,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猛攻车站和县城东西两头,激战五昼夜,我军工事尽毁。期间争夺阵地四进四出,两营长受伤,连排长伤亡过半,全团2400多人仅存700多。战至24日11时,静海城陷,车站也沦入敌手。开阔的平原上无山无河,无险可依,只有车站坚硬的外壳,剩下的就是血肉之躯了。子弹打光了,勇士们把刀把加长三尺,与敌反复拼杀,整整抵挡了21天,真是惊天地,泣鬼神。前几年车站翻修时,无意间在墙缝里发现三封家书,是当年守军战士写的。可见,当时的战斗有多残酷,每个人都做好了死亡的准备。
观察在此上下车的旅客,你会发现,静海站有着极具包容性的气场:县城的居民,打工者,随身携带电脑的白领,拎着蛇皮口袋的小商贩,带母亲到天津瞧病的焦急中年人……不同人群在这里汇集。此处距离天津站52公里,它不比大客站那样专注,也不比小站那样匆匆,它有县城车站独具的气色:规模不大,车流不小,昼夜不息。两座站房平抑了这里的喧杂,濡染了温润与平和。试想,当你乘车长途旅行,经过无数千篇一律面孔的车站,在静海车站小停,偶然间看到天外来客般的建筑,颇有朝圣之感,瞬间会生出这样的感触——建筑是极威严的艺术。
突然想起一位名人说过的话:过去的不一定落后于时代,高尚的依然照耀未来,永恒的还需薪火相传。





静海新火车站

占领静海火车站的日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