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陇博:聆听时代的足音

标签:
陇海铁路博物馆文化 |
分类: 火车记忆 |
陇海铁路博物位于陇海铁路0公里处,2013年10月25日建成开馆。原址是始建于1935年6月的连云火车站,荷兰人设计,通体粉白,船型建筑。大楼地面三层高17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下一层,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钟楼高28米,装大钟。连云车站几年前停办了客运业务,迁至港口区办公,车站一分为二变身博物馆,东面的原办公楼部分是陇海馆,西面原候车室部分是港口馆。
走进一楼大厅,迎面是三个巨大的火车车轮造型,寓意火车改变世界,也改变了连云港。1933年,港口开建之前,此地名为老窑,只是一个30多户人家的小渔村,如今已是亿吨大港,新丝绸之路东方的起点。馆名由原徐州站职工、著名书法家程永利题写。
第一部分陇海概貌,介绍了陇海铁路的起源,沿线重要站点,车站站名来历;以及陇海铁路通到徐州以后,关于这条铁路的出海口问题,“江北名流”沈云沛与张謇发生的激烈争论。
第二部分陇海肇始,用珍贵的图片史料,简略介绍了陇海铁路历经艰辛、逐段修筑的过程。从1905年的汴洛段开始,连云港至天水段,全长1380.6公里,旧中国用了37年时间,平均每年修建49.7公里。铁路设备中,有美英法日和国产汉阳造,宛如万国博览会。旧中国国力之衰弱,艰辛与无奈,从中可见一斑。
第三部分沧桑纪事。铁路是世事变化的舞台,1921年陇海铁路大罢工,1923年二七大罢工,1942年灾民迁移,1938年中日徐州会战,1948年淮海战役,多少或悲壮或苍凉的故事在这条铁道线上演。
第四部分陇海扩建。西北解放后,1950年4月,铁道部就在“局部改线,重点开工”的方针指导下,重新修建天水至兰州的这段未竟铁路。1952年10月1日,全长1759公里的陇海铁路始告全线通车,成为当时惟一的一条横贯中国东西的铁路交通大动脉。在激情岁月里,陇海机车厂工人业余抢修“青年号”,千名民工修复云台山隧道护坡,关内第一个女子包乘组值乘徐州至连云港区间的列车,《人民铁道》报特派记者罗朝清、杨剑波徒步采访亚欧大陆桥,“硬汉子”精神在这里深深扎根,东陇海火车站花草繁茂、一站一景……看了令人热血沸腾。
第五部分陇海腾飞,介绍了陇海铁路复线建设、电气化改造、高铁的发展。
第六部分陇海连云,展示了海路联运、沿东陇海经济带、新亚欧大陆桥运输的美好前景。
第七部分驶向未来。坐在动感影院里,乘上时速300公里的动车组列车,沿着陇海线旅行,尽情欣赏窗外的美景。以“火车改变世界”为主题的科普知识很是吸引眼球,最早的火车时速只有5公里,还没有马匹跑得快,未来的星际列车将超过音速两倍,北京上海只在弹指一挥间。模拟火车驾驶风驰电掣,场景扑面而来。机车模型展室陈列了中国最早的0号、龙号机车和毛泽东号、周恩来号等各国机车30多台。火车、站台、行车室、工棚场景逼真,蜡像人物栩栩如生,人们驻足拍照留念。一张纸发黄的老照片让你感叹运输方式给生活带来的巨微变化,不由想起小站上、绿皮车厢里曾经拥挤的温馨。
步出展厅,来到三楼楼顶,高高的塔楼上新安装了电子钟。每过一个小时,海港上空都会回荡嘹亮的钟声。登上塔楼,在怀旧的金曲中眺望繁忙的港口,回想老车站近一个世纪的往事,像戏剧一样曲折跌宕。
室外展区位于博物馆东部,具有鲜明的民国风,是婚纱摄影基地和影视拍摄地。准备新建站台、天桥等设施,荟萃和展出中国铁路不同时期、类型及制式的机车车辆数台,尤以前进型蒸汽机车堪称瑰宝。来参观的游客还可以在火车餐厅用餐,身穿铁路制服留影。
陇海铁路从羸弱的清王朝走来,历经百年磨难,跨入了亚欧大陆桥新时代。陇海铁路博物馆为保护铁路历史遗产做了有益的探索,为延续历史文脉注入新的生命,赋予城市以新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