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规划陇海铁路博物馆的展览内容时,我想到了罗朝清,横穿中国第一人,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时间回到1991年11月1日上午11时,《人民铁道》报特约记者罗朝清、杨剑波,从连云港港口铁路出发,穿越淮海战役旧战场、中华民族发源地黄河流域和古丝绸之路,途经八百里秦川和古城西安,翻秦岭,过兰州,越乌鞘岭,经嘉峪关,出玉门,穿百里风区,跨沙漠戈壁,吃千般苦,行万里路,写出现场实录百余篇。
1992年5月30日上午11时,两位记者手执“横穿中国”的横幅,抵达阿拉山口神圣的国门。
我计算他们的行走时间,正值大西北漫长的冬季,沿铁道线行走,越往西越荒凉,几次死里逃生。历时7个月212天,平均每天行走19.41公里,两个车站的区间。既要有坚定的意志,还要有充沛的体力做支撑,各路媒体天天盯着,不能半途而废,让亲人和同事们失望。
1991年11月11日到达徐州站(224公里)
1991年12月2日到达郑州站(567公里)
1991年12月30日到达西安站(1053)
1992年1月9日到达天水站(1380公里)
1992年2月2日到达兰州站(1746公里)
1992年4月29日到达乌鲁木齐站(3638公里)
1992年5月30日到达阿拉山口站(4115公里)
罗朝清那年47岁,每天行走之中还要寻找新闻点,搞调查,晚上歇下来写一篇见闻式的报道,用车站的电话通过总机向报社口头传送,那边的同行再用笔记下来。因为后半夜线路比较清晰,常常工作到凌晨。罗朝清成了一名传奇式的英雄,在连云港家喻户晓,在铁道线行走时,不少职工下班后陪着他走。
一晃21年过去了,今年9月份,我陪连云港市里的领导专程到济南看望他。罗朝清住在铁路宿舍的五楼,已经快70岁了,身材挺拔,健康爽朗,俨然一位老帅哥。为了让大家能够尽情畅谈,他早早支走了老伴,拿出当年“横穿中国”的旗帜,抱出厚厚的相册。细心的罗朝清在每个车站前都留下了自己的影像,整整426张照片,沿途400多个车站,一个都不少。看到这些照片,每个人都会产生行走的欲望。
总共拍了4000多张资料照片,还有20万字的采访笔记,行云流水的文字。
为什么不出书呢?
出版社盯着,要想出书,20年前就出了。
他不仅自己没有出书,相反还资助基层的文友:一个远在徐州车队的老同志,十几年来几乎每天都在搜肠刮肚爬格子,采写车队的先进事迹,满足方方面面。身患绝症后,自知不远,唯一的愿望就是把自己的心血印出来。
一生只做一件事,做好一件事,自知、自制,纯粹。
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人书俱老。人的最高境界呢——也许还是回到最初,安静地来,安静地去,富贵吉祥,波澜不惊;风雨雷电,淡然一笑。

1991年11月1日,连云港市的领导、同行前来送行。

给自己的夫人和杨剑波的夫人留影

挥手送别

从连云火车站陇海铁路0公里处出发,年轻的杨剑波打出胜利的手势。








2013年9月,在济南铁路职工宿舍罗朝清的家里。

2013年10月25日,参加陇海铁路历史博物馆开馆仪式后合影。罗朝清还保持着当记者的习惯,随身带着照相机,这是用他的相机拍摄的。右四为中国铁道博物馆副馆长金万智,右六为罗朝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