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老火车站,城市梦中的仰望

标签:
津浦铁路济南站重建文化 |
分类: 火车记忆 |
旅行途中,在火车上翻阅6月22日的《济南时报》,偶然看到济南老火车站即将在下半年重建的消息,为之一振。济南原有胶济铁路和津浦铁路两座老火车站,都由德国人设计,气势宏大,建筑优美,相距仅数百米,在全国的城市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胶济铁路济南站得以保存,而津浦铁路济南站于1992年7月1日拆除,重建的是津浦铁路济南站。
济南因地处古济水(后称大清河,其故道为今黄河所据)之南而得名。济南商埠,发轫于火车的轰鸣中。
1898年,胶济铁路济南站开始建设,1904年7月13日建成。1910年,津浦铁路济南府站开始建设,1911年12月建成启用。津浦铁路通车后,因与胶济铁路的管理方法不同,而无法统一管理,两个车站并存,南北相望,而又各行其道,旅客必须下车后转车,货物也需落地后换装,胶济和津浦两条铁路怎样并轨成了大难题。经过多次谈判和协调,最终达成了货车并轨联运协议,而客车的统一管理则是1938年以后的事了。侵华日军进行了改扩建,将胶济路站并入津浦路站,改以津浦路站为济南火车站,津浦路上的济南站遂成为两大铁路干线共同使用的大型车站。
济南站由德国著名建筑师赫尔曼·菲舍尔设计,由东西两楼和钟楼组成,中国工匠施工建造。西楼为主站房,供候车、售票、办公之用。东楼始建为德国人开设的德国邮政局,营业不久,因涉及到主权,清朝当局多次出面交涉而停业,后改为辅助用房,供邮政、货运之用。所有的墙体均为砖石结构,楼板、楼盖则为木结构。在设计上,赫尔曼·菲舍尔将哥特风格与巴洛克风格融为一体,呈不对称布局,稳定均匀,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宽大的石阶之上是候车大厅,厅内墙面、地面全为花岗岩,上有仿木装修的雕刻。圆形拱顶高达13米,方格井式天花上覆盖陡峭的双坡瓦屋面。南北墙上均开有高阔的拱形窗,镶嵌彩色玻璃,具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功能。建筑物的构图中心是东西两楼之间的钟楼,高达32.1米,地下一层,地上八层,楼内设盘旋扶梯。钟楼耸峙,伸向蓝天,体现了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理念。赫尔曼·菲舍尔把原本该有的钟楼尖顶改换成了罗马式的绿瓦穹顶,在穹顶下的墙面上装饰4个圆形大时钟,用以替代只可用听觉感知的教堂钟声。听车站老人介绍,只要按时上弦,就能准确报时,从未因报时有误而维修。济南车站的抗震力可达七级,其间约有十几次地震波及济南地区,震级较高的有1937年、1966年的两次地震,给济南带来不小的损失。尤其是1937年的那次比较严重,并且余震多次,车站周边的房屋均有倒塌,而站房却安然无恙。有专家说,济南站能用五个世纪。
济南站甫一建成,便受到了国内外建筑专家和普通百姓的广泛赞誉,成为远东地区最著名的火车站,当时的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建筑系均把它作为教科书上的范例。直到现在,依然是世界各地建筑学者的必修课。济南站的建立,既是屈辱的象征,也是近代文明和进步的开始。济南站的开通运营,对开辟商埠,振兴民族经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封建城市向近代工商业城市的转变,使济南从此成为北方举足轻重的城市。
我第一次来济南是在1970年读初中的时候,那高大的钟楼倩影便深深印入我的脑海。我们住的招待所离车站很近,夜深人静时,时常听到浑厚的报时钟声。南来北往的旅客们就是在时钟的指示下,踏上各自的旅程。住在附近的老济南说,钟声就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每天听到它,心里面踏实。现代化的车站越来越多,但大多没有时钟,这对乘车的人极为不便。
济南老站是1992年7月1日拆除的,同时遭拆除的包括一直被当作殖民记号的日本宪兵本部大楼、德国电报大楼等。开埠百年的济南留下多处东西方建筑,济南老站称得上是“群龙之首”,也是津浦铁路沿途最为雄伟壮观的建筑群。失去记忆的城市将失去魅力,同样,缺失历史的车站也将失去文脉。承载与保留,拯救与翻新,追溯与见证,老站作为一个文明刻度,成为城市梦中的仰望。近年来要求重建火车站的呼声越来越高。重建虽然在技术上有难度,但总体可行。倘能如此,当是一件快事,铁路迷们也有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朝圣去处。
找出几张济南站的老照片我前几年拍摄的照片,随着对往事的深情回忆,走进历史的窗子,呼吸一下建筑的气息。
民国初年的济南站远眺
1930年代的济南站
济南站内的老天桥
20世纪90年代的济南站
济南站全景
今日济南站(建于1995年)
胶济铁路济南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