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夜,南京城下了一场透彻的秋雨。俗语说,“春雨脱层衫,秋雨夹层棉”。伴着秋雨,气温下降了五到十度。今天早晨,天空放晴,按照计划,和几个朋友相约去游城南15公里外的方山 。
“风水宝地”是地质学家和文史学家共同赋予方山的美誉。因了这份美誉,几年前,方山升格为国家级地质公园。未来,地质学家给他的定位则是世界级地质公园。山不在高,名头不小!
方山位于南京市江宁区中部,山体呈方形,孤耸绝立,山顶平坦,故名方山。又因其四角方正,犹如一枚玉印从天而降,又称“天印山”。在明代,“天印樵歌”被列入“金陵八景”和“金陵四十景”之一,在清代,又列入了“金陵四十八景”之一。从远处望去,方山是一座不太高的平顶山,海拔约208米。山虽不高,但由于位于平原之上,仍不失巍峨挺拔。站在10公里外的中华门城墙上,远远就能看到。方山是典型的火山锥,约在300万至1000万年之间的上新世纪时期,发生过两次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山体。火山灰、熔岩及其他物质经长期风化堆积后,成为肥沃的土壤,再加上气候湿润,造就了这里丰富的植被。除山顶大面积的茶林外,另有榆树、栗树、檀树、桨王树、榉树等繁多树种的林木,郁郁葱葱。黑色、褐色的火山石随处可见,人们用火山石垒成了围墙,筑起了路灯基座,铺成了上山的小路。
方山最著名的风景名胜是定林寺塔。
定林寺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明清时均有增建,规模宏大,属于金陵名刹之一。陆游、王安石等历史名人均与“下定林寺”有不解之缘,并留有多种题刻。梁武帝萧衍时,来自天竺的菩提·达摩祖师留在建康期间,曾到天印山(今方山)举行佛事活动,方山至今尚保留有“达摩崖”,为禅宗之祖达摩偃坐之地。故此,在佛教界有“南定林、北少林”之说。史籍记载,定林寺曾于元至治年间(1321-1323年)和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两次大修,至清同治年间寺庙已毁,仅塔尚存。现在的方山定林寺大雄宝殿就是在原大雄宝殿地基处修复而成。
定林寺塔位于方山北麓,是南宋所建上定林寺的附属建筑物,建于乾道九年(1173)。定林寺寺庙尽毁后,仅此塔独存至今,已有830余年历史。因久年失修,历经兵燹,塔顶、塔刹、腰檐均毁,塔式倾斜。1973年曾进行维修,2003年进行了塔身纠偏,塔基加固。该塔为七级八面仿木结构楼阁形式,高约13米,底层较高,边长1.46米,直径3.45米。底层和2层内方外八角,3层至7层内部均为圆筒形。底层仅南面开门,其余6层均四面开门。底层中央有石雕须弥座东西北三面各有佛龛。此塔专供佛像,不能上人。塔身各面均用砖砌成仿木结构的柱枋、斗拱。两层以上每层围有叠色砖出挑的短檐、平座,檐角就地采用火山石为材料做角梁,因而石质松轻,易加工又耐久,雕刻精细,堪称珍物。在世界著名的斜塔中,意大利比萨斜塔倾斜度为4度,苏州的虎丘塔倾斜度为3.5度,方山定林寺斜塔最大倾斜度为7.5954度,而经过2003年纠正的定林寺塔斜度为5.3度,堪称世界第一斜塔。
方山有许多民间传说与历史典故,人称“半部金陵史”。方山又名天印山,关于山的来历,在《江宁县志》《金陵志》的民间传说中都有记载。内容尽管各不相同,但概括起来,有两个有名的版本,其一是“九龙护印”。远古时期,方山是一片汪洋大海。海龙王有九位王子,个个天性顽劣,惹恼了玉帝。玉帝派天兵天将抓住九位龙子,关在天庭看管天印。一天,九位龙子闲来无事争抢天印玩耍,一不小心将印跌落凡间。那方落入凡间的印,就是今天的方山,而九位龙子,则变成了方山周边的九座山,即青龙山、黄龙山、赤龙山(赤山)、金龙山、静龙山、隐龙山、乌龙山(黑龙山)、虬龙山、卧龙山。此后,每年九位龙子都要会聚方山脚下,参拜天印。在另一个版本的传说中,是玉帝自己把玩时,一不小心将印掉落凡尘。玉帝本想收回天印,但一转念,干脆将错就错,传出圣旨:“朕赐金印下凡,为水乡泽国增添一个山景。”同时,他又派殿前侍卫青龙、黄龙下凡看守天印。虽然是传说,不过,富于想象力的百姓,还为天印下凡找到了依据:方山以外的大片土地都是黑泥灰土,唯有方山周围却是红色土壤,据说这就是粘在印底的印泥。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秦始皇时,有善望气的道士称,“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于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进行了一次规模浩大的东巡,向东远至会稽(今浙江绍兴),期间两次经过南京,也到过方山。自此,方山的细节进入正史。秦始皇改金陵为秣陵,阻断秦淮河水流向,以坏金陵风水,凿方山“断其气”。《舆地记》记载了此事,“今方山石硊,是其所断之处。淮水之流,经其下焉。”与此同时,秦始皇还亲登祖龙顶,“执驱山铎鞭方山、碎天印、断石垄,以泄王气”。
十八盘以西有岳王台,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方山行辕的遗址。据记载,宋建炎年间,金兵南下侵建康(今南京),因叛将弃城而逃,金兵势不可当。抗金名将岳飞率岳家军退到方山布防阻击金兵。翌年,金兵掳掠北归,岳家军乘胜追击金兵,在方山及秦淮河清水亭、牛首山连续重创金兵。
大明建国之初,朱元璋从江北兴兵,由安徽和县渡江经小丹阳、秣陵关、方山攻打南京。攻下南京后,后续人马及家丁也从此驿路赶来南京相会。当一行人走到方山脚下一土墩时,马娘娘临产,在此生下太子朱标,此土墩后人称其为“太子墩”。后明朝在南京建都,马皇后每年都要在太子出生之日至方山定林寺敬香。定林寺斜塔西侧有马皇后敬香亭。
乾隆皇帝弘历南巡经方山时,曾赋诗赞称:“方阜常栖隐者流,秦淮经下水悠悠”。
咸丰六年(1856年)正月,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率驻皖数万人移住方山南麓的杨家坝、陈庄一带达半年之久。在这里,杨秀清扼守天京,两次挫败清军的江南大营,虽屡屡获胜却也伤亡惨重。战争过后,尸横遍地,人烟断绝,活着的乡人都被割去耳朵或在面颊上刺上字,双方以这种方式辨认敌我。战争以他特有的野蛮方式给历史戳上深深的印记。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后,十六岁的幼主洪天贵福即位。天京陷落,忠王李秀成护卫洪天富贵突围。至城外时,君臣被追兵冲散,李秀成仅率二三残兵逃至方山下的破庙内躲藏,被当地的村民解送清营杀害。
方山上有《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家的“曹氏祖茔”。
淞沪保卫战失败后,日本侵略者沿沪宁线向南京进攻。国民党军队为保卫首都,花巨资在中华门外南郊建了很多地堡、碉堡等防御工事,号称“东方马其诺防线”。该防线的地下指挥所入口就在方山定林寺旁100余米处。后因日本人侦察出该防线而避开,从南京东攻中山门打下南京,故该防线未能发挥作用。
蒋介石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死后也要做中山先生学生”,在位期间曾亲临方山为自己选择墓地,意与中山陵形成对陵,死后也要师生相敬。据当时国民党报刊载文,当年选墓址领路之人方山脚下横岭村民丁福智的描述,1946年秋天,蒋介石一行携风水先生,带罗盘等物曾来方山,在方山东北麓坡地勘察地形,选择墓地,还做了适当标志。后因国共形势变化,固守南京无望,自选墓地终未能动建而成为历史佳话。
方山以其独特的火山地貌留下了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休闲旅游福地和参禅礼佛、修心养身、风景宜人的精神家园。
都说秋天是怀古的季节,登上方山,心情也顿时跟着开阔起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