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胡里山炮台,妩媚中的雄浑

标签:
厦门胡里山炮台历史 |
分类: 城市之光 |
1900年8月间,日军曾企图借口厦门的日本寺庙东本原寺被焚事件,突然派海军陆战队登陆海口,布岗设哨,妄图独占厦门。此举激起厦门人民的义愤,群起反对日军的侵略行径。消息传到胡里山炮台,官兵们立即脱下炮衣,掉转炮口,对准鼓浪屿的日本领事馆和海面上的日本军舰,并发出通牒:日军陆战队如果不立即撤兵回舰,就立刻开炮,把日本领事馆炸平,把日舰击沉。在其他国家驻厦领事馆官员的调停下,日军不得不于8月31日撤兵回舰,平息了这一事件。事后,厦门人民纷纷到胡里山炮台向官兵们表示慰问。
1922年,广东军阀陈炯明发动兵变,炮轰广州总统府,公开背叛孙中山。广州革命政府曾派代表到胡里山炮台动员官兵不要追随陈炯明,继续效忠革命政府。炮台官兵立即响应,宣布脱离陈炯明,支持孙中山。
1937年10月,侵华日军派舰队在飞机的掩护下进攻厦门,遭到胡里山炮台的猛烈还击,打中日舰一艘。日军进攻失败,拖着受伤的军舰离去。在这次战斗中,炮台受到日机轰炸,当场牺牲5人,受伤12人。为安全起见,炮台官兵就用嵩屿铁路遗弃的铁轨拌以水泥,给炮座加了围墙和顶盖。
1949年10月17日厦门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胡里山炮台。当时,2门克虏伯大炮完好无损,炮台内存有各种炮弹100多发。西炮的炮筒上还刻着:“昭和25年大日本皇军松本连队占领全厦要塞”字样。解放军战士见了,将这些字刮掉,重新刻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建阳部队于1949年10月17日解放厦门纪念”的字样。
1952年以后,胡里山炮台由陆军移防给海军岸炮部队驻守;1958年以后,海军岸炮部队撤走,由陆军接防。驻军先后在炮台前沿加修了“三合土”的掩体工事,至今尚基本完好。
1957年间,厦门铁工厂(叉车石前身)建石初期,缺乏原材料,经厦门造船厂介绍,以每斤8分钱的价格购买了两门克虏伯大炮,拆作原料。西炮拆完,准备再拆东炮时,消息传到市委、市政府,市委书记出面制止,东炮得以保存下来。西炮被拆解后,大部分另行加工,改造为机器部件。另尚余一段收缩筒,于1983年7月保存到厦门市博物馆。
1958年西炮座曾设立广播站,1973年在座顶端建了瞭望台。
1984年5月23日,为了支持厦门经济特区发展旅游业,驻军撤离炮台,交给厦门市旅游局开辟为旅游点正式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