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庄站建于1911年,地处苏鲁交界的微山湖东岸微山县韩庄镇。有到发线两股,旅客站台两座,站房13间,建筑面积183.3平方米。该站旅客发送以短途为主,1963年发送44.2万人次,创最高纪录。1972年以后在20万人次左右,1985年后在14万人次左右,逐年下降。货物发送主要为当地河沙和微山湖芦席。
追溯韩庄的历史,明初它不过是只有韩姓几户人家的普通居民点,万历三十二年(1604)开始成为漕运的一个小码头。到清初顺治年间,运河开始繁忙兴盛起来,码头得到了快速发展。乾隆二十二年(1757)开挖伊家河之后又新建积水闸,设立“水柜”引湖济运,相继建起了韩庄闸、湖口(积水)双闸、韩庄码头和韩庄集。此时的韩庄,已是运河岸上一个繁华可观的小镇。清康熙、乾隆皇帝计12次“南巡”、“阅河”下江南,这里不仅是必经之路,还在这里下船游览夜宿、用膳。乾隆皇帝曾留下诗句:“韩庄水气罩楼台,雨后斜阳岸不开;人在长亭深处好,风帆一一眼中来。”
由韩庄镇东南行至台儿庄的一段运河称韩庄运河,是利用泇河的一段增挖而成,史称“泇河新道”。明万历年间,泇河新道的开通,使京杭运河漕船可自夏镇,经郗山、韩庄、台儿庄,至邳州入黄河,避开了徐州洪、吕梁洪两个险段,大大便利了漕运与商船的航行。
韩庄是津浦大动脉南北的接点。1908年1月,清政府与英、德两国正式签订《天津浦口铁路借款合同》。合同规定,津浦铁路以山东峄县为界,分南北两段,由德、英两国分别承筑。1910年4月,南北两段的分界点由峄县改为运河桥。1911年10月11日,南北两段在运河南岸接轨。12月,津浦铁路以黄河桥为界,南北段分别通车运营。南段的站房为定型设计,按车站的等级,共分四种,简洁明快,但比较古板。北段的站房建筑十分优雅而又坚固耐用,大小车站,度身设计,各具特色,无一雷同。韩庄站房也是北段最后一座德式建筑群,独具慧眼的小院落和货房,饱受战火燃炙,至今完好无损,令人称奇,战争验证了建筑的坚硬。
大运河像一条柔美的绿色裙带,从徐州西北的微山湖奔涌而来。流过津浦铁路的韩庄铁桥,折向东南,穿越陇海铁路,向宿北、两淮流去,像一张铁弓,拱卫着徐州北面和东面的大门。
台儿庄大战中,从4月下旬开始,中日两军隔河进行了阵地战、冷战、热战、炮战、空袭站,日军始终未能突破运河防线。日军很卑劣,有时把抓来的中国人推到阵地前走动,引诱我军狙击手射击,暴露目标。5月18日,为阻断侵略者,中国军人断臂求存,含泪炸毁了韩庄铁桥。钢梁坍塌,线路扭曲,铁桥履行了军人的职责。
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军夺取运河铁桥的过程颇具戏剧性。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华野10纵司令员宋时轮率部沿津浦路急速南下,向徐州以北的临城、韩庄冯治安部第三绥靖区发起猛烈攻击。7日晚,宋时轮等人乘吉普车在韩庄附近误入国民党军第77军34师111团3营防地,警卫员下车探明情况时被俘。淮海战役期间,国共双方的服装十分相似,有的部队甚至完全一样,混在一起,根本无法分辨。营长王世江是中共地下党员,立即把警卫员释放,同他一起找到了宋时轮。根据宋时轮的指示,随即组织了起义,成为淮海战役中第一支起义的部队。解放军控制了运河,关死了山东的南大门,攻击矛头直指贾汪——第三绥靖区总部。8日下午,中共党员何基沣、张克侠,作为第三绥靖区两位副司令官,冒着极大的风险,在关键时刻利剑出鞘,率部2.3万余人在贾汪、台儿庄战场起义,国民党军队防线顿开。
站在铁桥上即可看见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景象,浩浩荡荡的微山湖水涌入黄金水道。东南方向即是台儿庄,骄横的日军在这里吃了个大败仗,遗下一万多具尸骨。人们对战争的记忆,远远超过了对台儿庄运河文化的关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