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性满足与自我欺骗
(2023-04-10 18:49:30)
标签:
读书笔记 |
分类: 读书笔记 |
“替代性满足”理论来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当欲望能量在最初对象上遇到阻碍时,就会向其他对象转移;如果再次遇阻,就再次转移,直到寻找到一个替代对象以消除紧张、满足欲望为止。
为啥要多读书、多阅读,因为很多东西前人已有了很好的研究和总结,你如果不去看、不去关注,你自己甚至一辈子都不会发现。所以一是读书,二是自省,这样才有助于认识自己、认识别人。就像替代性满足,这是一个很普遍的心理,但如果没有去深入追究,人们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道了这个理论,再对照自己的生活经历、所见所闻,进行观察、验证,就会发现此理论之科学处,它能解释很多社会中的现象——各种美食主播爆火、恋爱综艺兴起、影视剧嗑CP流行,还有我自己最近在关注穷游up主骑行西藏新疆的视频等等,这些都可以算是替代性满足。对高热量食物的饥渴、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对风和自由的渴望,这些都因为种种原因被自己或其他原因强行阻碍无法实现,所以我们才会喜欢看别人大吃大喝、甜蜜恋爱、自由自在,想象着自己是局中人、剧中人满足自己的欲望。所以从这方面来看,读小说、看爽文、看爽片,包括网络中的键盘侠都可以算是替代性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人格心理对“本我”的紧张和压抑进行调节,在不违背现实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前提下,使本能欲望发生“移置”。所谓移置就是指“能量从一个对象改道注入另一个对象的过程”,也就是替代性满足的过程。人们可以通过幻想(“白日梦”)寻找到满足欲望的替代对象。所以是不是可以说,替代性满足其实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安慰?所以我们都活在自我欺骗的幻觉中,而且根本都没有发现?看来有必要买几本弗洛伊德的书来看看,再深入认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