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音乐课的教学策略谈(九)

(2025-07-21 11:07:05)

从我们日常音乐教学来看,欣赏教学可以成为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难点,大部分音乐教师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乏味,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处于培养的阶段,而多元化的音乐文化又是复杂的,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本文就当前音乐欣赏教学中存在的状况,谈谈以下几点问题:

()欣赏教学缺乏引导性

【课堂案例】

镜头一:讲台上,教师正声情并茂地介绍樱花的美丽,教室里回荡着优美的背景音乐《樱花》。放眼望去,下面的学生只有几个人在关注教师的讲解,其余学生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则把音乐课本无聊地翻来翻去,等到老师播放《樱花》的合唱曲时,学生们听到异国的腔调,顿时大笑,甚至有学生还在下面怪腔怪调地模仿着,更是引起一阵骚乱。

镜头二:一阵飞机的轰鸣声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教师引语更是让学生充满兴趣: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坐飞机去看一个美丽的地方。接下来,优美的旋律(器乐曲《樱花》)响起来,学生眼前的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幅又一幅的樱花风景图,学生顿时沉醉其中并积极踊跃地回答着老师的问题。

【分析】同样的教学导入,为什么学生会出现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况呢?从日常教学来看,欣赏教学已成为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雷区”,大多数教师对音乐欣赏课都是采取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粗粗一听,简单一讲,没有用心引导,留在学生心中的却还是一片茫然。如果教师习惯性地让学生按照一个思路去欣赏,不作细致的引导,久而久之,学生对音乐欣赏会失去兴趣。

()欣赏教学缺乏针对性

【课堂案例】

教师让学生欣赏完管弦乐《动物狂欢节》(终曲),为了体现新课标中“发展学生个性”的要求,在自由创作环节中,学生听着音乐尝试用肢体语言、表情等方式自由表现音乐。结果音乐一起,学生就跟着音乐沸腾起来,教室里只有学生乱跳和说笑的声音。

【分析】

小学生由于自身音乐知识水平认识有限,而教师没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聆听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就让学生自由创编律动,没有作深入的引导时,学生只觉得好玩,往往不知道教师让他们做什么,表面上看起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也学得很开心。但事实上这种快乐是浅层次的。教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却没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用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来学习音乐,课堂上过于形式而忽视了内容。

()欣赏教学缺乏参与性

【课堂案例】

镜头一:在欣赏三年级《森吉德玛》的音乐课上,教师先声情并茂地讲解蒙古民族的音乐故事,学生听起故事来津津有味。教师以趁热打铁之心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全曲,结果学生们一下子变得无精打采。整节音乐课习惯性地由老师提出问题到被引导回答问题中结束。学生整节课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镜头二:老师同样以蒙古的风土人情等方式导入课题,但不同的是讲解由学生来做。下面的同学听得很投入,接着老师让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聆听,并把听到的音乐感受通过图文的形式画出来再向同学介绍,同学们都纷纷举手说出不同的见解。最后学生们分成舞蹈组、演唱组、器乐组、绘画组等对音乐进行创编表演,学生通过演奏、律动、创作等方式参与教学活动。

【分析】

从两个案例可知,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

()欣赏教学缺乏民族意识性

【课堂案例】

小学音乐教材中有描写革命战争年代生活的聆听作品,如《码头工人》、《红梅赞》等,每当乐曲响起,学生就议论纷纷,有的甚至盖住耳朵大笑,教师往往让学生听了部分就终止乐曲,草草说说就进下一教学环节。有些调皮的学生还大胆提出,要听什么周杰伦、李宇春等作品,课堂上出现一阵骚动。

【分析】

现在学生聆听的音乐作品严重倾向于西洋化和通俗化,不知道我们民族还有很多值得骄傲的音乐文化遗产。这些现象以对我们民族音乐构成极大的冲击。课例中提到学生一听到民族音乐就抗拒,是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民族音乐不多,电视上各种综艺类、选秀类节目层出不穷,可没有一个真正宣扬民族音乐的栏目出现。所以教师在课下要收集适合学生学习的民族素材,在课堂上给学生听,丰富学生的民族音乐文化。

二、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策略

【策略一】激情引趣,巧设互动

()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积极参与音乐聆听

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水平的儿童和不同的音乐作品,努力优化组合各种音乐的(倾听、歌唱、舞蹈、奏乐)和非音乐的(文学、美术、游戏)活动经验,结合更多的感觉器官,从而深化和丰富儿童的音乐听觉经验。教师要帮助儿童打开尽可能多的感知通道,让学生在“玩”音乐的过程中欣赏音乐。例如:听音乐时用打击乐器、身体上的各个部位等为乐曲伴奏;听音乐时用肢体语言或者舞蹈表现乐曲的情绪;听音乐时用颜色或者图形描述音乐形象,这样一来,教师、学生对音乐欣赏活动的积极态度初步形成,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师和学生感知、理解音乐作品的能力。

()采用低年级学生喜欢的游戏方式来调动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

低年级孩子的生性就是爱玩,对做各种游戏有着浓厚的兴趣。为了满足儿童的心理发展需要,为了使学生感到聆听音乐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事情,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采用游戏法来培养学生喜欢聆听的习惯。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主张,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从孩子的生活天地里取材,让孩子在玩中学习音乐。因为音乐游戏具备将音乐听觉表象付诸行动之中的功能,让儿童从音乐中来,到音乐中去,再回到音乐中。在欣赏一些小型音乐剧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有趣的角色游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在音乐欣赏的中部或尾部添加与欣赏要求紧密相关的游戏情节等,以便增加聆听活动的趣味性。

()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来促进聆听教学的趣味性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果最高,电教媒体的运用可以为创设聆听乐曲的情景提供更多手段与素材,运用课件等多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适宜的情境,可使学生在特定的气氛中产生正确的主观体验。如:小学音乐教材中有许多少数民族音乐作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网络、计算机课件等手段,在最适宜的时机播放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等,很自然地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在轻松愉悦、形象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提高了感受、理解音乐的能力,并能够从中更好地理解多元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另外,多媒体的使用还能够大大加强音乐的直观性和感染力,使烦琐、枯燥的音乐知识形象生动,易懂。

【策略二】创设情境,情感交流

()在聆听中巧妙地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回答问题

这种方法是利用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激发他们认真听的兴趣。另外,所提到的问题应适合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点。例如:在低年级欣赏《小青蛙》时,因为这首歌音乐形象很鲜明,在乐曲中用模拟手法奏出了青蛙叫声,所以学生容易捕捉音乐形象。教师可采用猜谜语等方式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欣赏内容,还可以很自然地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聆听欣赏中学会演变角色与学生情感互动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不仅仅是教师,还可能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如大灰狼、小红帽、日本鬼子、运动员、卡通人物等。教师通过扮演这些角色,以逼真的表演把学生带入音乐作品特定的意境中,给学生更加生动的形象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

()引导学生先听音乐后联想,以声创境

音乐是抽象艺术,不能再现事物的具体形象,它是由许多音乐要素构成的某种特殊的声响,启发学生积极地去想象是引导学生参与欣赏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比如:低年级欣赏《龟兔赛跑》,在听到乐曲中“哨声”的时候,教师可启发学生想象比赛的激烈场面,然后由学生口头描绘自己想象的画面,最后与教师出示的画面比较。这样,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会理解乐曲中各种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

【策略三】关注聆听,有“法”可循

()聆听教学中的“比较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编写是按照人文主题分单元编写的,每个主题都有二到三首聆听作品。虽然都围绕一个人文主题选择,但由于时代、地域、风格等差异,作品的情绪、风格、手段也差异很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利用“比较”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轻松认识音乐的本质,把握音乐的内涵。

()聆听教学法中的“模糊教学法”

模糊思维是指人在大脑中进行的与精确思维相对立的以模糊性为特征的思维。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丰富,思维缺乏严密的逻辑性,表现出活跃而跳动的特征。而他们的模糊思维能力相当强,对音乐的感受力和理解力独到而又深刻。如:四年级欣赏课《森林的歌声》,教师要求学生总结今天聆听作品的感受时,学生的回答令人惊讶:有的用成语概括内心感受;有的用优美的词句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等等,这些音乐感受能力都是在模糊教学法的教学活动中领会到的。模糊教学法对激发学生的音乐欣赏兴趣,开阔音乐视野,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有促进的作用。对于学生不适宜的回答,教师不要认为胡闹。孩子们眼里的世界往往非常精彩。

【策略四】课外欣赏,开阔视野

()利用校园广播,开阔音乐视野

古今中外的音乐名作很多,利用校园广播对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有很好的作用。教师要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对音乐的体裁、题材、形式、风格所需,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播。如利用早午读前播放《莫扎特》的音乐,可使学生提前进入宁静、安详的学习状态;离开校园前播放《蓝色多瑙河》等作品,可使学生的心境随着那优美的旋律、欢快的节奏呈现出他们愉快学习的情感。这样,音乐欣赏就能潺潺细流般地浸润着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着每一个学生。

()组织校园艺术活动,启迪学生审美智慧

小学生们活跃好动有很强的表现欲,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艺术活动,给学生提供机会,启迪他们的审美智慧。如举办“名曲欣赏”音乐会、校文艺汇演或者组建民乐队、管乐队学习中外名曲作品等,通过这些方法的实施,可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欣赏音乐的兴趣,陶冶了学生高尚的艺术情操,最终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俗语说得好:“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我们在日常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他们就在“玩”音乐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美的陶冶、美的滋润。

摘要:音乐欣赏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音乐教育中具有自己独特的教育功能。本人认真分析了当前音乐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欣赏”的教学策略,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参与实践激发他们对音乐欣赏课的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