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音乐课的教学策略谈(八)

(2025-07-21 11:05:58)

音乐, 是欣赏的艺术, 是听觉的享受。多年的小学音乐兼职教学, 我总结出这样的一个常态:从目前的音乐教学的现状来看, 受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的影响, 现在小学音乐学科的教学 (尤其是在农村小学) 首先受到的是应试教育的冲击, 音乐课被部分语、数教学霸占, 落实不充分。其实小学生大多受限于教材, 所学的知识量极少, 能在生活中加以利用的更少。长此以往, 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另外, 音乐教材中的许多歌曲年代久远, 与现实生活相距甚远, 甚至与小学生的心理想法背道而驰, 致使学生对学习音乐没有多大兴趣。

所以, 如何让我们的音乐课堂更加有效, 让学生更加有趣、有心地来学习, 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量:

一、“优化”教学环节, 建设音乐课堂的“立体工程”

所谓课堂教学环节, 就是指上课的具体形式, 即教学程序的具体安排。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根据课前拟订的教学目标、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至关重要。教学环节处理得当, 能使课堂充满生气,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优化教学效果。

随着学生年龄和知识的增长, 他们的学习兴趣容易产生分化。为了稳定学生的音乐兴趣, 教师要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优化课堂结构。

1. 教学内容的整合

教学中教师要把唱歌、奏乐、欣赏、音乐知识与技能训练、歌唱表演、唱游、音乐游戏等内容结合起来, 并做到有所侧重, 合理安排, 有所特色。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感染力, 结合学生年龄特征来感染学生情感, 要充分挖掘现有教材内容, 适当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 把时代气息浓、紧贴学生现实生活、符合学生“胃口”的内容充实到教学中,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劲头和情感。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高雅艺术作品感染学生。如从三年级开始接触多声部教学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聆听《黄河大合唱》那使人感到激动、振奋的旋律, 贝多芬的慢板乐章使人陷入深思, 圆舞曲使人迈起轻松的舞步……高雅艺术能震撼人的心灵, 激起崇高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 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迪。

2. 教学方法的筛选

教学中应力求生动活泼, 因“课”施导, 因“材”施导。如发声练习采用模仿法;节奏训练采用游戏法;新歌导入采用故事法、谜语法、谈话法;歌曲处理采用对比法、讨论法;欣赏教学采用情境设置法等。教师也可以将各种教学方法优化搭配, 综合使用, 以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时而穿插启发式提问, 时而组织气氛热烈的讨论, 时而组织生动活泼的弹、唱、跳、拉、敲的表演, 时而进行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范唱、范奏, 等等, 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教学《快乐的节日》, 可以让学生谈谈过“六一节”的感受与过程。让学生自编舞蹈, 来配合这首歌, 接近音乐与现实的距离。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 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实践中稳定学习兴趣。

二、注重课程整合化, 建设音乐课堂的“开放工程”

课程的整合化是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课程发展的又一趋势。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 注意把音乐与相关的学科综合起来, 不仅丰富了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 而且对促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 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 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和欣赏综合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会使我们的课更生动。

值得注意的是, 学科的整合不是音乐与其他学科的机械叠加, 而是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沟通、相互融合。因此, 不管音乐和哪一门学科综合, 教师都必须以音乐教学为主, 其他学科的讲解要适可而止, 不能喧宾夺主。当然,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科综合”, 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转变观念, 不断探索, 不断学习, 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科综合的优势, 为音乐教学服务, 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上出真正的“音乐味”。

三、形式“层次化”, 建设音乐课堂的“趣味工程”

教学的形式可以多样, 而“激趣”必定为首位, 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审美体验。而音乐审美体验的多元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从标题入手, 激趣

对一部音乐作品思想意蕴的把握, 往往从标题切入, 标题往往总领全曲。有的标题描述某些传说或英雄故事, 如音乐剧《彼得与狼》、《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的标题,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标题;有的标题反映着重大的历史事件与社会现实生活, 如《只怕不抵抗》、《团结就是力量》的标题;有的标题表达了某种情感, 如民乐合奏《喜洋洋》《赛马》等的标题。

2. 从局部感性音调体会全曲神韵, 引趣

一滴水可以折射七色阳光, 窥一斑而知全豹。很短小的一个乐句就奠定了全曲或喜或悲的基调。而民乐合奏《喜洋洋》中, 快速、强力度的大齐奏, 一开始便能使人感受到人民群众在春节这一传统的喜庆日子里, 喜气洋洋, 敲锣打鼓, 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

3. 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延趣

这样的情感引导, 常常在于音乐欣赏课中。音乐欣赏是“一步又一步地向高级发展, 即由浅入深, 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小学生音乐欣赏的初级阶段, 是由音响感知, 以及与之自然相伴随的感性体验与联想构成的, 是对音乐的初步的“情趣”的欣赏阶段。如听到欢快的乐曲, 自己也情不自禁地欢快起来, 听到悲哀的乐曲, 自己心里也不由得生出一种悲哀之情, 至于这是怎样的一种欢快或悲哀, 为什么这么欢快或悲哀, 则无暇或无力深入思索和探寻。这就是指对音乐感情表现的初步的、感性的体验, 称为“情”。当学生学习那些民歌时, 感知其独特的方言、发声特点等。学生学习了歌曲之后, 会唱了, 爱唱了, 并且随之而来的是了解当地的风俗民情等相关知识, 全方位地感知民歌的文化底蕴。对于音乐学习来说, 这是个延续, 也必须这样做, 让音乐走出课堂。

四、评价“多元化”, 建设音乐课堂的“人文工程”

“是人都爱听好话”, 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放到教学中也一样。《音乐课程标准解读》提出:音乐课程评价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 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音乐不同于语文、数学, 不能仅通过期末一张试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如何做好学生学习音乐的评价,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文关怀呢?

1. 内容标准多元化

其实, 我们常常用一个标准、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 科学地说做到了公平, 但人文地说有点独裁。每个学生的天赋不一样, 对于音乐的感知面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个人认为,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可以有“给个凳子, 摘到桃子”的扶持, 也可以有“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的开放, 更可以有“珠联璧合, 相得益彰”的合作。学生在认真学习的情况下, 根据自己的基础实力, 选择较为实际又真实展示自我的内容来进行考核, 有助于他们减轻心理上的负担, 不再惧怕, 以此来推动音乐学习的圆满。

一个节奏带、一张简单的视唱单, 一个和声、一段有感情的朗读歌词都是我考核学生的标准, 可以选择, 可以挑战, 可以合作。学生在考核中有了放松, 有了成就, 有了合作, 有了被肯定的满足。

2. 形式手段多元化

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评价以口头语言评价为主, 并且比较单一、枯燥。而学生是多元化发展的, 只有我们的评价形式多元化了, 他们才会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教师的体态语、琴中的“合成器 (鼓掌声) ”、幽默的评价, 既是肯定, 又是调节气氛, 事半功倍。同时也可以结合小学音乐书末页的学期自我评价为标准进行补充, 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3. 评价主体多元化

过去的评价都是教师一手包办的, 既苦了教师, 又抹杀了学生对自己学习评价的自主性。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 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音乐教师在自己掌握正确的激励性评价观的同时, 要把评价的部分权利“退还”给学生, 放手让学生自主评价。而互评这种责任感会产生巨大的动力, 从中学生学会与人交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